长江“源头夕照”:他们在雪山脚下安度晚年

2021
06-15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网西宁6月15日电(潘雨洁)上午十点,长江源头的青海玉树治多县幸福敬老院内,阳光静静普照小广场,金色转经筒边身着藏袍的老人弯腰拄拐,牵着吃糖的孩子悠悠踱步,远处皑皑雪山起伏。

图为老人们散步。 潘雨洁 摄

图为老人们散步。 潘雨洁 摄

  “那是护工的孩子,”院长德高笑着介绍,“护工们忙得顾不上家,老人们就把他们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孙儿’,特别疼爱。”

  “在这里,我们不仅提供照料,也‘提供’陪伴和慰藉,”德高说,“希望让那些年轻时‘吃过苦’的老人在喜乐中安度晚年。”

图为晒太阳的老人。 胡贵龙 摄

图为晒太阳的老人。 胡贵龙 摄

  饥饿困苦的青年记忆

  走进一间温暖小屋,雕花的藏式木家具明亮整洁,66岁的巴日阿德头带贝雷帽、挺直身板,将干净的白衬衣袖管卷起,认真抄写党员笔记。年轻时,巴日阿德在生产队放牛,“穿着没底子的鞋、破棉絮裹在腿上防寒,”直到18岁去省会西宁当兵,“才第一次穿没有洞的衣服。”

  那时乡上没有医生,儿时跟父亲学过一点把脉、抓药、扎针的村支书巴日阿德“兼职”了村医,“骑牦牛、走路,整整一天才能到达病人家。”

  才仁求措年幼时与哥哥失散,跟母亲相依为命,四处乞讨为生,“白天穿的破羊皮,晚上解下腰带盖在身上、躺着草皮睡,”十三岁时,妈妈生病去世,她饿着肚子跟村里的孩子一起出去捡蘑菇。

图为医护人员为老人做检查。 胡贵龙 摄

图为医护人员为老人做检查。 胡贵龙 摄

  “后来,我报名参加乡上的民兵队,”才仁求措回忆,为了背石头下山给牧民垒羊圈,肩膀勒得生疼。“青稞、面粉要赶着牦牛从乡上驮回村子,过河时没有桥,只能趟水过去。”

  时过境迁,如今巴日阿德的儿子从卫校毕业,接起阿爸的“接力棒”回到故乡,和同事一起开车驶过父亲当年用脚丈量的路,挨家挨户为牧民“送医上门”,肩上的破牛皮袋已变成药品、器械齐备的医药箱。

图为老人们跳锅庄舞。 胡贵龙 摄

图为老人们跳锅庄舞。 胡贵龙 摄

  而年近八旬的才仁求措依然像过去一样爱穿军装、戴军帽。珍藏的木盒子里,是1979年自己站在天安门前的黑白照片,那时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青春献给工作和村民,才仁求措一直没结婚,“但我一点也不后悔,身后有国家和政府,心里很轻松,如果哪天不在了,会把我的一切都交给国家。”

图为老人们阅读。 胡贵龙 摄

图为老人们阅读。 胡贵龙 摄

  我们真正想给老人们的是一个家

  沙加梅老人曾两度因重病转移至省会西宁住院,护工欧江和搭档日夜轮守在病床前,给他喂药、穿衣、擦身、按摩、泡脚,背着他下床行动。

  “刚做完手术时,老人情绪不好,说重话、闹脾气,”心急又委屈的欧江无奈之下拨通了院长德高的电话,“院长很理解,也鼓励我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如今,沙加梅身体渐好,日常起居行动都能自理,他说:“要是没有欧江,我可能活不下来,他就像我的儿子一样。”

图为护工欧江为沙加梅老人穿鞋。 潘雨洁 摄

图为护工欧江为沙加梅老人穿鞋。 潘雨洁 摄

  几日前,欧江照顾的一位瘫痪老人去世,“每次推开他的房间门,好像他还躺在那里,笑着看我端饭、倒水,”说到这里,他流下泪。

  欧江的双亲早逝,他在敬老院工作多年,服侍过多位卧床不起的老人,“我在家没这样照顾过父母一天,不由地会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