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年,1992年出生,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东湾村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7年来,主要加工、销售当地特色小麦面粉和面条等系列产品。
经过多年努力,陈柏年经营的兰州乡韵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已被认证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截至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03人,带动原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每年分红1500元,并带动周边150户农户年均收入达5万元。
核心阅读
甘肃皋兰县的“90后”陈柏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抓住当地小麦品种的优势,进行规模种植,并借此加工、销售面粉、面条等特色产品。他走过弯路,积极求变,不断拓展市场,最终和周边农户一道,蹚出了一条农产品深加工的致富路。
■创业心得
首先,创业切勿盲目冲动,不要以为返乡创业门槛很低,要综合考虑资金、物流和市场等因素,提前做好商业计划;其次,农业生产周期长,不可急于获取短期收益,也别贪大求快,贸然扩大规模,要在研究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盯准市场前景好的优质农产品,做精做细品牌;第三,创业风险较大,上游风险难把控,在与客户打交道时,切莫口头约定,多用书面协议。
——陈柏年
芒种过后,陈柏年心里有了底:麦子长势好,如果天公作美,雨水盛些,准能大丰收。自己的合作社加工面粉和面条,麦子是根本,也是103名社员和数百户农民的指望。
陈柏年是个“90后”,家住甘肃省皋兰县石洞镇东湾村。返乡创业7年,他从种植当地特色小麦,到加工、销售面粉及面条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60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150户群众年均收入达5万元。
试 水
“我没赚啥钱,但村民收成不错”
大学毕业前,陈柏年就打定主意,返乡创业。
“你个学生娃,会种庄稼?”父亲说完,再没开腔。
“你爸说得对,回来能干些啥?”母亲也不赞成。
“依托现有合作社,做大做强面粉和面条产业。”陈柏年说,想提高农业附加值,就要升级农产品,走品牌化路线。
“想法倒是好。”母亲瞅了一眼父亲。“书生意气,3年之后见分晓。”父亲起身出了屋,陈柏年悬着的心落下。
3年后,陈柏年却感觉,自己没脸见父亲。
“是这么回事儿。”陈柏年说,接手合作社后,他想流转土地,大规模种植当地一种特色小麦,“返乡创业,我就是瞅准了它的前景。”陈柏年说,这种小麦在种植过程中不用化肥和农药,纯天然无公害,“而且,麦粒内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在皋兰县,这种特色小麦种植历史悠久。“它耐旱性、抗病性强,很适宜在当地种植。缺点是产量不高,即使是大丰收,亩产也过不了200斤。产量低收益不高,农户渐渐没了种植意愿。”陈柏年说。
“麦子的品质决定面粉和面条的品质。”陈柏年说,他们收购麦子,得走街串巷四处找,量难保证,质又参差。所以他决定,流转土地,自己种植。“要流转我的土地,当然乐意。”东湾村村民王春莉说,流转费用每亩450元,还能在自家地里“上班”挣工资,“农忙去干活,每天挣150元,不用操啥心。”
雄心勃勃的陈柏年,流转了80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特色小麦。“群众收入有保障,我的麦子也有了质和量。”陈柏年信心满满。一番努力下来,“我没赚啥钱,但村民收成不错。”
后来,面对高额贷款,陈柏年慌了神,“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每天一睁眼,脑海中就一件事,贷款利息该咋还。”陈柏年说,返乡创业的困难,远远超出了自己当初的预期,“想打退堂鼓,但无路可退,摊子铺得这么大,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
转 变
“原来不被看好的特色小麦,如今又成香饽饽”
“开始想不通。”陈柏年说,头两年天旱,产量自然低。这第三年风调雨顺,结果收成还是不理想。他一个人来到麦地,顺着田埂沿沟梁转悠。看着800多亩土地,被田埂地界切割得七零八落,陈柏年想清楚了症结所在。
“成本太高,管控没跟上。”陈柏年说,当时乡亲们不同意推平连成片,怕合同到期找不到地界,这就导致没法规模化机械作业。这样一来,势必增加用工人数,人数越多成本就越高。“再一个,管理比较粗放。”陈柏年说,有的人精耕细作不惜力,也有些人不太愿出力。“第三个原因,产品太单一。”所以,看似扩大了规模,实际上也增加了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