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十八洞村减贫奇迹
如今的十八洞村,苗寨整洁秀雅,民居修葺一新,游客从八方而来。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湘西小寨,就从穷山沟变成了乡村旅游胜地。
档案见证历史。在十八洞村展览馆,珍藏着一本《立此存照: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档案实录》,它以数据、图表、照片等形式,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十八洞村24户建档立卡户的档案。这些档案,见证了一个小寨居民生活的巨变,也成为中国脱贫攻坚重大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
一两头猪、几只羊,大缸上搭两块木板当厕所,屋顶漏雨、没有厨房,曾经是村民施成富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就是在他家的院子里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
“我们于2014年2月21日对申请户进行民主评议,参加评议人数28人,施成富得到同意票17张,得票数排名第6。”翻开扶贫对象的档案,第一份材料是扶贫对象申请审批表,其中格外引人注意的一栏是“村评议小组评议情况”。
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阻挠公益事业建设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十八洞村近乎在没有先例可循的背景下提出了“七步法”“九不评”等评选办法,把识别贫困户的权力交给村中群众,及时张榜公布结果,很快识别出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人口。
在2014年填写的扶贫对象审批表上,施成富家的承包责任田仅有2.3亩,家庭年收入为4500元,表格中的数字反映了他家生活的拮据。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一页页表格记录下了村里对他的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帮助发展猕猴桃种植”“帮助联系医疗扶贫”“帮助进行入户道路改造”“帮助引导开办农家乐”……两年多的时间,施成富的房前屋后铺上了青石板路,家里通上了自来水,他的院子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精准扶贫广场”。
施成富现在逢人就会讲家乡的变化,讲自己怎样去北京向全国人民讲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他成了这个小村寨的“形象大使”。
档案中,几份年度人均收入计算表,展现了这个小村寨村民收入的结构性变化。2014年,村民杨超文的家庭总收入里,工资性收入占76%。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零。与此同时,他们家的经营性收入超过了7万元,而在此5年前这个数字仅仅是1500元。
这组数字的变化,得益于杨超文选择了回家创业、经营农家乐。村里道路修通后,十八洞村也有了停车场和游客中心。杨超文夫妻俩看到了机会,不再外出打工,一心在家经营农家乐,2017年经营性收入就较2014年增加了56900元。
在这本书中,有两页由村民笑脸组成的图片,真实反映了他们由衷感到幸福的心情。很难想象,2014年刚刚建档立卡的时候,书中选取的24名贫困户中,收入最低的杨五玉,家庭年收入仅有1400元。
杨五玉回忆道,村里道路修通以前,物资进出全靠肩挑。家里养的一两头猪如果要卖掉,需要请人帮忙抬着,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运到村外。到了农贸市场,再以每斤两三元的价格把猪肉卖出去,因此他家一年的收入最多才1400元。如今,为了扶持十八洞村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花垣县税务局租了他的房子。仅此一项,就可以让他一年净收2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
“精准扶贫”,就像一道亮光,照进了武陵山腹地这个曾一度贫穷落后的苗寨。在这里,扶贫干部和村民合力首创“识别经”,唱响“产业经”,探索出了一条条可供全国扶贫事业借鉴的经验。
“锦鸡飞过草木深,扶贫天路云龙腾。十八洞的甜蜜比蜜甜,共产党的恩情比海深。”在“新十八洞”村,唱响了新的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