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老的“三个遗憾”和“一个约定”
讲述人:邓稼先生前最后一任警卫员游泽华
“我在这里生活了4年多,这是原来的机关办公楼,那一排平房是科学家居住区,警卫连就在坡上。”5月,游泽华再次回到这个改变他一生的地方——位于绵阳市梓潼县的中国“两弹城”,向记者讲述了他跟随邓稼先的最后那段时光。
游泽华是邓稼先生前的最后一任警卫员,从1982年到1986年,他相伴邓稼先直到其生命最后一刻。
在游泽华的记忆中,邓稼先生前有3个遗憾:在天安门广场前,他想看看50年后祖国的发展;在山西五台山下,他希望能再来一次导弹基地;在北京301医院病床上,他希望能回到绵阳,再看看同事和自己工作的地方。
同时,游泽华也忘不了那次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谈话,正是因为那次谈话,他从警卫员转行成为一名康复科医生。
相遇 从担心“不好接触”到“像长辈”
对于游泽华来说,他和邓稼先的相遇是“一种缘分”。1982年2月17日,入伍不到两年的游泽华被警卫团团长选中,送到了九院位于绵阳市梓潼县的秘密基地。
那时,九院院部机关从青海搬迁至绵阳梓潼已有13年,在完成原子弹和氢弹试爆后,科学家们肩上的任务依旧繁重,他们需要完成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内容。“通俗地讲,就是有了弹药还不行,还要有枪。”游泽华说。
游泽华回忆,在此之前,科学家的安全由保卫部负责,但保卫部的工作人员下班后,就各回各家了,那时科学家们常常工作到很晚,这就导致出现紧急文件时,没人帮忙。考虑到这种情况,游泽华等人被派了过来,一方面保护科学家们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协助工作,照顾科学家们的饮食起居。
“当初,我曾担心科学家不好相处,但见到邓老第一面就感觉特别亲切。”游泽华回忆,刚见面时,邓稼先就和他聊起了家常,第一句话就问:“小战士,你们家是哪里的呀?”
游泽华回忆,一番交谈后邓稼先对他说:“你在这跟着我,日常生活、工作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我,这里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收发一下文件、通知同事开会。”
游泽华没想到,随后4年的相处中,让他多了一个既是老师、又像父亲一样的长辈。
相知 怕麻烦厨师,书堆里藏着压缩饼干
来到邓稼先旧居,看着四周的景物,游泽华陷入了往日的回忆里。“科学家住的都是平房,很简朴,门前是一条小道。”他双手比划出一人的宽度说。
如今,邓稼先旧居的门前已扩建出一个小广场,广场上塑有邓稼先的像和入党誓词,不少前来参观的团队会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在一片庄严的宣誓声中,游泽华走进旧居里,回到了39年前。
进门就是游泽华的房间,与邓稼先的卧室仅一墙之隔,一张桌子、一个柜子、一部电话、一张单人床便是这里的全部物件。
走过窄道再一转弯,便来到邓稼先的卧室。邓稼先的卧室里,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几个书柜,显眼处摆放着一台唱片机,是房间里唯一的娱乐设备。卧室里摆放的铁架床,是邓稼先妻子的嫁妆,因为常年见不到妻子,他便把这架床一直带在身边,从北京到青海再到四川。
看着眼前的铁架床和书桌,游泽华说,看到邓稼先常常工作到半夜,很是心疼,就想让他多休息一会儿,结果第二天邓稼先常常是一手拿着茶杯,一手拿两块压缩饼干,边吃边走,路上还笑着“责怪”游泽华,说差点耽误了他的大事。
“这就是邓老放压缩饼干的地方。”游泽华指着角落里2米多高的储藏室说,以前这里堆满邓稼先从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淘回来的书,里面经常放着一盒压缩饼干,大概四五斤,除了早上来不及吃饭会拿两块,邓稼先晚上加餐时也会用上。
邓稼先晚上加班时,游泽华想叫厨师加个餐,邓稼先却说:“这么晚了,你麻烦别人干什么?”
相离“三个遗憾”和临终的话
1986年,邓稼先前往北京看病。游泽华回忆,做完第二次手术后的一个下午,他觉得身体好些了,就想出去走走。
“在单位门口,我让邓老等一会儿,我去喊司机,结果出来才发现,他已挤公交车走了,但我知道邓老去哪了。”游泽华说,他赶紧挤上另一辆公交车,到了王府井外文书店,邓稼先果然在那里看书。一直看到上午10点过,邓稼先突然提议到天安门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