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长江禁捕,渔民的生活怎么样了

2020
09-1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长江禁捕渔民的生活怎么样了
  ——来自安徽和江西的一线调查

  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江病了”,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曾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党中央做出长江禁捕的重要决策,禁捕涉及10多万艘合法持证捕捞渔船的退捕,关系20多万捕捞渔民转产安置保障。

  2020年1月1日起,一场为了“生命长江”永葆青春、永续发展的长跑启幕——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十年禁捕。目前禁捕的进展如何?渔民的生活是如何安置的?记者近日在安徽和江西进行了一线调查。

  退捕如何退:收船网,兜社保,解隐忧

 

  初秋,位于安徽马鞍山长江沿岸的薛家洼生态园,空气清新,绿草茵茵。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沿岸停放着两百多艘渔民的住家船和作业船。3个非法码头上,船只密密麻麻,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丢弃排放,环境污染严重。

  为响应长江禁捕号召,2019年5月1日,马鞍山启动长江干流和重要通江支流的渔民退捕转产工作,当年7月底就彻底完成了退捕任务。

  “当时决定首先在薛家洼这个点开展工作,因为这里的情况最复杂,有渔民50户左右,渔船200多条。”马鞍山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夏德军回忆,为开展工作,各个县区在薛家洼设立临时指挥部,24小时办公,现场做渔民的思想工作,“把薛家洼的局面打开,全市退捕工作便势如破竹,80多天就全面完成了”。

  渔民中,很大一部分祖祖辈辈从事捕捞工作,在船上出生、长大,岸上没有住所。渔船回收后,众多渔民的安置如何解决?夏德军告诉记者,渔民上岸后,可以以优惠价格购买商品房,住自建房,租廉租房或公租房。

  在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实施前,48岁的张周华是一名专业渔民,全家三口人一起生活在水泥船上,拥有大大小小5艘渔船。“刚得知长江禁捕的消息时,心里很慌,后来看到政府对渔民很照顾,就稳定下来。”渔船回收后,他根据标准获得经济补偿。如今,张周华已乔迁新居,和妻子、儿子儿媳一起住进99.5平方米的商品房。“买房花了26.4万元,用了政府发放的补偿金和自己的一些积蓄。和船上相比,现在的住房更宽敞,生活也更方便了。”张周华对记者说。

  为保障渔民的生活,马鞍山完善社保政策,对年满16至59周岁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渔民,根据参保人选择年缴费档次由政府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做到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家庭成员应保尽保。

  渔民退捕上岸后,子女如何就学也是渔民最大的牵挂之一。南矶乡位于鄱阳湖中的一个岛屿上。乡政府召开工作调度会,向渔民宣传就学政策,做好就学意向登记摸底。最终按照自愿报名原则,解决渔民子女96人的小学、初中就学问题,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转产怎样转:让渔民上岸后,稳得住,能致富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要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

  让渔民顺利转产就业,找到可靠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长江十年禁捕才能真正“立得住”。

  为顺利实现渔民转产就业,各地纷纷完善就业帮扶政策,通过举办专场就业招聘会、开办技能培训班、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全力为渔民解决就业问题。

  渔民长期捕鱼捕虾,了解鱼虾的习性,能不能利用这一优势,变捕捞为养殖,实现转产就业增收,成为各地的重要考量。

  江西南昌新建区联圩镇下沙头村渔民吴华山,常年在鄱阳湖从事捕捞,已是“渔三代”。“我14岁开始随父辈打鱼,当时鱼的种类十分丰富。近十几年来,很多鱼都看不到了。”今年41岁的吴华山告诉记者,意识到渔业资源的衰退,他2018年就决定退捕转产。他流转了300多亩水田从事小龙虾养殖,在象山镇垾角村成立兴旺家庭农场。“今年共收获3万斤虾,纯收入达30万元。”吴华山说。

  许多退捕渔民变捕鱼为护渔,从事护渔员兼保洁员工作。渔民张周华退捕上岸后,和同事负责从薛家洼生态园到采石风景区3公里左右的江面巡护。安徽马鞍山当涂县渔民程友明今年5月也加入当地渔业资源保护协会,成为一名志愿者。

  “护渔员是渔政执法队伍的有机组成,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劝阻垂钓、报告偷捕以及江面保洁。护渔员能帮助渔政执法部门看得更远,看到基层。”夏德军向记者解释,护渔员兼保洁员一个月收入有2400至3300元,如果夫妻两个人一起工作,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可以和打鱼收入持平。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