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7月2日电 (闫姣 杨艳敏)家住兰州市榆中县的李学明和李海刚父子,曾分别在陕西和内蒙古当兵。他们从部队退伍后在外打拼多年,为了响应返乡创业,带头在家乡小康营乡浪街村发展乡村旅游,激活山地和房屋等闲置资源,如今不仅自家致富,也带动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浪街村虽然离县城近,但在2017年之前尚属于落后村。”李海刚说,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改造村子的面貌,打造舒适感,“我们与当地村‘两委’班子一起想办法,消除村民的疑惑和迷茫,最终换来了浪街村今天的样子”。
图为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的“花廊”。 杨艳敏 摄
现年45岁的李海刚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因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他从小便有一个军人梦。16岁入伍后,每天的训练让他变得身体健壮、性格坚毅。在部队上,他先后获得“优秀班长”“训练骨干”等荣誉。退伍后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也曾被评为“安全驾驶员”等。他告诉记者,正是从军时锻造的坚毅性格支撑,让他在回乡创业这条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了下去。
2017年,浪街村向全村发出“一封信”和“亲情家书”倡议,包括李海刚在内的40多名村民,筹集了1000多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榆中浪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村里的一分子,一个立志创业的退役军人,李海刚辞去工作,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前往省外考察,并开设第一家茶馆,以打消人们“旅游搞不好赔钱怎么办?”的疑虑。
记者走访浪街村时看到,潺潺流水环绕整个村落,仿古建筑和现代化游乐设施巧妙融合。李海刚父子正在打扫茶园。李海刚说,他们的军人情结很重,退伍至今一直保留着军服、军被,“现在晚上也盖着军被睡觉,已经习惯了。以后想让女儿也去参军,磨练磨练她的性格。”
图为航拍浪街村娱乐区及种植区。 杨艳敏 摄
“当时,有村民质疑我们对浪街村发展的想法,对于这些质疑,我没有反驳。但有一次我实在感到憋屈,忍不住哭了。”刚开始因村民不理解,李海刚受了很多委屈。父亲鼓励他“军人要能吃苦,不能轻言放弃”。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建设,全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充满杂草的乡间小道变成了小吃一条街,堆满麦子的晒谷场变成了百姓大舞台,撂荒地里也入驻了古堡惊魂、步步惊心、黄河驿动物园等,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
浪街村探索形成了“支部+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创造就业岗位千余个,带动农民就近务工、以房产土地入股分红等,整村已经脱贫致富了。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家住浪街村的陈玉林很早就到自家小吃店,打扫店铺开始收拾。她说,开店以来游客络绎不绝,相比于之前种地,收入明显增多了,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
李海刚表示,作为参与浪街村转型发展的一份子,将一如既往支持村子发展,在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逐步开设油坊、磨坊,发展沉浸式乡村田园生态体验游,收购村民生产的粮食作物,制成能带走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加村民们的收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