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娃到智慧城市建设者:青海西宁测绘青年盼构建城市“底板”

2021
07-05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网西宁7月5日电 题:从农村娃到智慧城市建设者:青海西宁测绘青年盼构建城市“底板”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我们常讲勇攀高峰,我觉得我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一直有一份孜孜追求的心。”西宁市测绘院副总工程师、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入选者张福存日前如是说。

  为何孜孜追求?这离不开张福存的成长环境,“我来自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家庭收入少,没有副业收入。那时候,家里靠卖点粮食、牛羊供我们上学。”

  吃苦耐劳的张福存读中学时,为了晚自习后继续学习,别人点蜡烛,而家境条件贫寒的他通常是靠煤油灯照明。

  读高中的很多时候,天还没亮,他都习惯性来到厕所那儿,借着厕所外面的路灯背书。而带到学校的干粮,通常情况下三天后就会发霉。他说,“我也吃过,但吃完就头晕。”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张福存说,“那时候真的很拼,对于农村娃,在那个时候要想改变命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2005年,张福存考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绘工程专业,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他觉得将来只要能挣钱,改善自己贫困的家庭,苦一点、累一点都无所谓。也正因为这点,临近大学毕业,班主任多次劝说他考研,他都坚定地表示要参加工作,而将读研梦埋藏心底。

图为张福存展示测绘业务。 张添福 摄

图为张福存展示测绘业务。 张添福 摄

  “测绘工作条件艰苦,是工程建设中的基础工作,高楼大厦、铁路隧道的修建都需要地形图。需要测绘的地方,往往是深山僻壤。”回忆参加工作之初的情况,张福存说。

  一次在中国西北某地执行测绘任务,每天到十点左右,测区就开始起风,仪器就发出“吱吱”响声,这意味着工作干不了了,“这注定要早出晚归,抓住测区没起风时候仅有的一点窗口时间。”

  还有一次,接到一项测绘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他和同事大包小包扛着仪器出发,晚上10点左右才到县城。测区离县城还有一些距离,安排来接的是一辆农用三轮车。

  他们蜷缩着身体坐在夜色中疾行的“敞篷车”内,虽身上披上了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黄色军大衣,却挡不住寒风凛冽,约2小时不停地瑟瑟发抖,让他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等晚上12点左右到了住宿的地方,脚都冻得麻木了,毫无知觉。

  在这个项目实施中,由于布设的控制点位远离矿区土路,在移站时,张福存和同事只能扛着GPS仪器箱,徒步疾行在测区各个山头之间。

  矿泉水、榨菜、干粮是那时候野外测绘凑合午饭的“老三样”。“工作虽然辛苦,但我因能学到技术,增长经验,感到开心、快乐。”张福存说,自己时常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聊以自慰。

  几年的野外测绘后,他考取了研究生。“这几年技术发展很快,还是得提升自己。”张福存成功圆了他的读研梦。

  2012年3月,他进入西宁市测绘院工作。有了原先工作的历练和读研的提升,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让他得以更好地施展拳脚。

  2014年,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开始,这是国字号工程,张福存担任技术负责人,从学习国家方案、技术标准到编制西宁市的技术方案、作业指导书,一个项目下来,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流程,和团队成员一起出色地完成了项目任务。

  2017年,张福存主持西宁市三维城市共享平台系统建设项目,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项目技术细节,甚至晚上回家休息的时候,他满脑子还是如何优化技术路线、提升工作效率的事情。

  当前,张福存正在主持实施智慧西宁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项目,这是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建设的国家级试点项目。目前已初步建成,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完成项目验收。

  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高速发展浪潮?

  “地理信息和位置信息作为重要的数据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的汽车导航、饮食购物等等都离不开位置定位。”张福存说,地理信息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它带来的是产业创新格局的新变化,正在带动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要夯实地理信息资源,奠定数字经济发展的“城市底板”。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