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舞动,动听的音符倾泻而出,《茉莉花》《春之歌》等钢琴曲7月20日在广西柳州市93岁老人郑美华家中萦绕。
弹奏者正是端坐在钢琴前,头发花白的郑美华。“我80岁才开始自学钢琴,琴是女儿送的。”郑美华拿起一本钢琴教程笑着介绍,照着书上的识谱方法、指法、乐谱,她一点一点练习。郑美华的钢琴教程封面边角已经磨破,泛黄的书页上标记着“30分、50分、60分……”这些数字是她每次练习一首曲子的时长记录。
莫斯法在练习瑜伽。 朱柳融 摄
如今,郑美华几乎每天用弹钢琴开启新的一天,然后练习太极拳,或者写毛笔字。“我不喜欢和儿孙住在一起,这些爱好让我的生活更有趣和幸福。”郑美华介绍,太极拳没退休就开始练习,书法在老年大学学了10多年,“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过上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不围着“儿孙转”,追求品质“潮”晚年的不止郑美华一人。
在柳州市柳江区一家瑜伽馆里,清一色的女学员中,眉毛花白的莫斯法是唯一一名男性,也是年纪最大的学员。伴随着音乐,84岁的莫斯法踩着节拍做出瑜伽的各种体式,手撑地腿悬空、一字马……让他的一些年轻“同学”自愧不如。
莫斯法坦言,在退休后的十多年他曾过得单调又缺乏“技术含量”。“不知道干什么,每天都是钓鱼。”莫斯法介绍,五年前儿子说要学瑜伽,他也好奇加入,后来儿子放弃了,他坚持每天练习一小时至今。“八十多岁没什么病痛,还能经常出门旅游,我已经离不开瑜伽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随着老龄化不断加深,追求品质“潮”生活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
广西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崔娟博士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观念的改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围着“儿孙转”不再是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内容,他们有时间去规划、追求和实现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主动融入社会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发展节奏。
柳州退休夫妇王胜才和谭荣飞,每天送孙子上学后开始享受“二人世界”。俩人分别站在各自手机前,拍摄歌唱、表演类的短视频,然后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一年多来,俩人账号累计发布短视频数百条,收获点赞量超10万个。
王胜才和谭荣飞夫妇在拍摄短视频。 朱柳融 摄
“以前我每天都到公园听人家唱歌,老伴在家买菜、煮饭、接送孙子。”71岁的王胜才介绍,去年2月孙子教他们短视频拍摄,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云舞台”,“没想到年轻时被耽搁的‘表演梦’,通过网络实现了”。
王胜才和谭荣飞只是老年人透过互联网充实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达到64.8分钟,比40岁以上的用户多16.2分钟。
崔娟表示,老年人高品质的晚年生活也离不开社会对老年人服务事业的推进,政府、社会力量等开设的老年大学、不同形式培训班等,为其提供了服务场所和硬件设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