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康路上 青年当先

2020
07-2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多亏了引路人,村里才会大变样”
  四川:小康路上 青年当先

  当2000多亩土地从杂草丛生的荒山变为远近闻名的“曹家梨”基地时,陈骁觉得,自己也在乡村振兴这个国家战略中出了一份力。

  他原本是城市里的创业者。2003年大学毕业后,陈骁在电脑城销售过软件,在工地上做过工程师,后来自己当老板开了汽车连锁店,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5年夏天回到家乡四川省仁寿县曹家镇水星村探亲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在自己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这个小山村反而没有了生气。“满眼的荒山,到处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在外闯荡的那些年,陈骁只有过年才回家,过年时农村是热热闹闹的。直到这次偶然在年中回乡,他才知道,平常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外地打工,农村看上去是如此萧条。

  水星村当时的境况,在广袤的中国西部有一定的代表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往东部转移,“38·61·99”(指妇女、儿童、老人)成了留守西部农村的主力。少了青壮年,农村很多地方发展乏力,小康之路更无从谈起。

  陈骁被家乡现状震惊的时候,时任曹家镇党委书记黄勇也在思考农村的出路。他想把当地一种削皮后很久不变色的梨搞成特色产业,无奈缺能人,特别是年轻人。两人的偶遇,促成了陈骁回乡创业。陈骁下决心,要把荒山变成优质梨种植基地。

  陈骁用自己的“第一桶金”作为部分投入,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他的投入还没产出效益时,村里的老百姓就尝到甜头了,在基地务工的劳动力当年增收1万多元。

  2017年,基地出产的梨上市,一下子卖到了成都的商超、菜市。周边很多年轻人看到了希望,也加入了返乡种梨的行列。到现在,已经有40多名中青年在水星村种梨,2000多亩荒地变成了梨园。

  曹家梨在市场上首次热卖的这一年,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次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就是乡村振兴。

  从人民大会堂吹响乡村振兴号角后,陈骁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当地有关部门支持他搭建网店平台,多亏这个平台,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两个月就卖掉了200吨柑橘和蔬菜。

  今年,当地政府又支持陈骁申请了260吨的冻库。“今年的梨产量很大,有了这个冻库,我不担心受疫情影响卖不出去了,卖不完的可以存在冻库慢慢卖。”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捕捉到乡村振兴的信号。3年前,28岁的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刘沈厅决定回到家乡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种水果,他的选择一度被村民们理解为职业生涯的“事故”。

  当地在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后,耕地被集中起来,农民在小区居住。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这不过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但刘沈厅嗅到了机会。

  他先是承包果园尝试新型种植技术,之后联合果农,创建眉山市彭山区果业商会,如今又发挥专业特长,搭建数字农业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不仅直销本地特色农产品,还把外地的先进技术、农资工具等引进本地。

  今年疫情期间,刘沈厅和村镇的许多人行动起来,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卖货、配送。短短3周,果农们累计销售果品逾1500万斤,总价超过6000万元,在短暂窗口期收获了较好的收益。

  刘沈厅硬是把职业生涯的“事故”变成了令人艳羡的“故事”。今年,他的农场预计可以创收150余万元,还能解决3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逐梦小康的先行者和领路人。

  像刘沈厅这样的青年能人,如今在四川农村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他们中有的是创业者,有的则是村干部。在各地党委、政府努力筑巢引凤的时候,年轻人也坚定了回农村的信念。

  2017年,四川省遂宁市开始尝试“职业村支书”制度,希望给贫困乡村引来青年干部人才。时任大英县回马镇党委书记张乐用激将法把28岁的彭俊松留下来当“职业村支书”时说:“你在外面那么有本事,能不能回来让家乡最穷的村子也变个样?”

  当时那个名为金山的小村庄还是省级贫困村,附近村镇流传着一个说法:姑娘再穷也不嫁金山村。

  就连生于斯长于斯的彭俊松,在习惯了城市生活之后再回到家乡,也一度被高达17.2%的贫困发生率“吓了一跳”,“村民住的房子破败不堪,一下雨村道就泥泞难行,连汽车都开不进去”。

  3年过去了,彭俊松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在他任上,总投资160万元的通村公路正式通车,村里建起了沃柑-乌骨鸡循环种养殖基地。通过直播,老书记家的苞谷沙沙、唐嬢嬢家的黄豆、邓祖科家的花生等在互联网上热卖。金山村也退出了省级贫困村的序列。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