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7月23日电 (记者 郑莹莹)“1951年7月17日,当我提着两个沉重的箱子走出罗湖火车站,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时,禁不住热泪盈眶。”中国早期麻醉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光生回忆起自己的过往时,常提及这一幕。
7月23日,丁光生迎来100岁生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一场报告会为老先生庆贺,祝老先生长寿。
儿子眼中的父亲:对家国有深厚感情
在儿子丁民乐的眼中,父亲非常严厉,从小都是爱国教育。除了儿歌,丁民乐学的第一首歌,便是国歌。
丁光生的父亲丁绪贤,是中国半微量分析化学研究和世界化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致力于实业救国和科技救国。丁光生的母亲陈淑女士是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之一,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在家族影响下,丁光生自幼以科学救国为志,直至今日,他对家国振兴的深厚感情,仍溢于言表。
丁光生是个十分珍惜时间的人,丁民乐回忆说,“那时候,我们早上起来都看不到他,因为他早上四点半就走了,他每天都是跟着食堂的工作人员一起进科学院的大门,因为没有钥匙;我们让他天亮后再去,但他还是坚持,他说早上是他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因为没有人打扰到他。”
丁民乐说,父亲还非常节俭,“他那时候就是骑个老破车,背了个补了又补的包。”
同事眼中的丁光生:衣着朴素 甘为他人“做嫁衣”
丁光生早年从事临床麻醉,后转入药理研究,白手起家筹建上海药物所药理研究室,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解毒药二巯丁二酸是美国仿制的第一个中国发明的新药,丁光生是它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说,“丁先生自己永远是朴素的,他穿的衣服就是一件工作服,一年四季都是这样,人家看到他,觉得他像一个老工人,但丁先生从来不在乎这些事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正是这样的丁先生,在近60岁的时候,开始把主要精力转到办刊物上去,为其他科研工作者“做嫁衣”。陈凯先说,中国的科学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的支撑,但当时并没有相关领域的好刊物,“要怎么办一本有国际水准、有新眼光的刊物?丁先生把这责任担了起来。”
1980年,丁光生创办《中国药理学报》,并任主编;1982年,他又创办《新药与临床》(现为《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并任主编。
丁光生认为,编辑是一门学问,因此他积极倡导建立一门新学科——编辑学。但当时的编辑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被认为是“剪刀加浆糊”,没什么学问,但丁光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编辑有学”。
如今的丁光生年届百岁,白发苍苍。但留在大家印象里的,依然是他挎着书包,迎着晨光走来的画面,给人鼓舞,予人力量。在他的百岁生日之际,学界祝愿他长寿,并学习他秉持的人生哲学:“珍惜光阴,艰辛创业,其乐无穷”。(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