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现场直击东京奥运会开幕式
中国代表团高喊“加油”
时隔57年,奥运圣火再度照亮了东京的上空。对于看惯了奢华盛大开幕式场面的人们来说,东京奥运会这场因疫情几度缩减的开幕式亮点不多。但要知道,22日开幕前一天,日本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了5000人大关。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能让奥运会顺利地办起来,已是极为不易。无论如何,奥运精神仍在,它依然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记者感觉在巨大电影院看表演
记者拿到的门票没有详细的座位号码。拿着票,按着指示来到四楼。因为是空场,所以看台上大片的空位可以随便坐,想坐哪里就坐哪里。虽然组委会坚称,空场不会影响开幕式气氛,并会播放观众欢呼录音来营造氛围。但记者在现场并未听到类似的录音。现场确实比较安静,以致体育场外路边的种种嘈杂声都可以听见。
记者所处位置在体育场南面大屏幕下面。如果看足球比赛的话,这里是球门后面,不算好位置。但开幕式的表演进程需要现场大屏幕播放的视频和声音来解释、推动,而记者的位置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屏幕上的内容,反而成了好位置。坐在现场,恍惚间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正置身一座可容纳6万多人的巨大电影院看表演。
之前从组委会透露的信息里,想到了开幕式表演不会隆重,但没料到最终呈现出的内容竟如此简单。总共不过30来分钟的时间,能够数出来的元素大概有运动展示、传统祭祀、击鼓和群舞等。为了显示现场光电效果,整个场地被铺上了白布。在没有彩色灯光的效果时,大多数时候,从看台上往下看,现场灯光昏暗,显得过于素淡,少了往日奥运会开幕式喜庆的气氛。
而在歌舞表演的部分,演员有许多动作是明显与观众互动的,需要看台上的观众击掌应和才能收到效果。但由于现场仅有不到1000名奥组委贵宾和媒体记者,并没有观众入场。于是,当演员试图调动场上气氛时,回应的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
“空中森林”体育场凉风习习
23日白天,东京天气晴热。中午时分,气温接近35℃。在交通总站等车去开幕式现场时,记者们都被晒得不轻。不过,等到太阳下山,开幕式正式开始时,气温已经降了下来。坐在高处的看台上,被一阵阵凉爽的夜风包围,感觉非常舒服。
记者所在的新国立竞技场是东京奥运会的主场馆,开闭幕式都在此举办,此外还将举办田径比赛。它是由国立霞丘陆上竞技场,也就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重建而来。
场馆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领衔的团队操刀,秉持“木与绿体育场”的基本设计理念,场馆尽可能使用当地天然材质,压低建筑高度,以木结构为主。为了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效果,场馆外围种植了4.7万株植物。体育场内部的观众席没有安装空调等人工降温的设施,而是采用自然风来代替空调。这座体育场也有了个“空中森林”的美誉。
看台座椅由五种不同颜色随机分布,即使在空场的情况下,在视觉上仍有一种“满员”的效果。当开幕式到了奏唱日本国歌、升日本国旗时,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环节,坐在原地未动。直到大屏幕上出现了日本天皇站立的画面,人们才赶紧站了起来。看来,空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令开幕式少了许多神圣的仪式感。
出场前,中国代表团高喊“加油”
入场仪式开始后,记者从看台下到媒体区。本想回工作室取三脚架,却发现外面的通道上站满了人。出去一看,原来这里站满了等着参加入场式的日方引导员。他们排成行,等着相应的国家代表团从对面通道走出来,然后双方在入场通道里汇合,一起进场出现在全球观众的视野里。
在通道里,许多代表团载歌载舞,调动情绪。尤其是来自非洲的运动员,基因里就自带律动和音乐细胞。现场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组成了“尖叫隧道”,用掌声和尖叫为每一个代表团加油,并向运动员们竖起大拇指。
中国代表团当晚排在第110个出场,属于中间靠后的时段。记者在通道里足足站了快50分钟才远远看到了五星红旗。21时40分,中国代表团准备出场了。朱婷和赵帅走在方阵的最前面。
入场前,赵帅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五年过去了,从里约到东京,岁月在变,大家的容颜也在变。但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不同,作为运动员的我们,对奥林匹克的神圣追求不会变,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不会变。奥运会开幕了,祝所有运动员平平安安,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祝我们中国代表团健康完赛,勇创佳绩,展现中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