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团圆行动”中突破寻亲难点?民警讲述

2021
07-27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破解“血密码”,让被拐家庭团圆

  为找到关键一环,民警往往要核查上千条信息

  今年7月,山东汉子郭刚堂与被拐24年的儿子相认,骑行50多万公里、整整24年的寻亲之路画上了圆满句号。郭刚堂夫妇找到儿子郭新振,是众多被拐家庭团聚的一个缩影。“团圆”背后,离不开民警们的默默付出。

  7月23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相关民警,听他们讲述如何在“团圆行动”中突破寻亲难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国桐

  核查上千条线索

  只为找到关键的一环

  “打断骨头连着筋。”这是老一辈常说的一句话。在亲情面前,无论你身在何处,血缘之间那种神奇的“电波”总会相互吸引着对方。对于遭受骨肉分离之苦的家庭,这种血缘之情更是弥足珍贵。

  今年年初,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开展了“团圆行动”,全力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缉捕一批拐卖儿童犯罪嫌疑人,争取让更多骨肉离散家庭早日团聚。

  开展团圆行动过程中,警方面对的往往是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案件。很多时候,被拐儿童的体貌特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被拐时间跨度较长,当事人对于一些关键信息早已记忆模糊,因此,信息、数据比对,成为证明血缘关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民警进行分析研判时,面临的是成百上千条数据和信息,这些信息和数据都需要一一核实。”一位打拐民警告诉记者,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精准研判尤为重要。

  民警每天都对着电脑连续工作数小时,核查分析上千条线索,时间久了,累得腰酸背痛,眼睛充满血丝,不过,民警从不会喊累,因为帮助被拐家庭实现团圆,是公安干警的职责所在。

  有的当事人甚至不知道

  自己被拐卖

  此前在多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寻亲工作很难一帆风顺,因为部分被拐儿童的父母或被拐儿童所提供的线索是模糊的,比如出生日期模糊、没有被拐人员图像、只有被拐儿童父母或被拐儿童一方的信息等。在这种情况下,民警需要进行大量摸排和研判工作。

  “这无异于大海捞针,虽然有时数据和信息比对成功,但通过进一步核查,发现根本不是我们要找的人。此外,被拐卖时间较久或案发时被拐儿童年龄较小的案件更难侦破。”一位从事打拐工作的民警表示,在接到当事人报警后,民警会立即展开信息采集等工作,之后依据筛选和梳理后的结果进行核查,确定比中的人是不是被拐家庭要找的。

  然而,在进行线索核查的过程中,部分儿童被拐时,因为年幼不记得当年发生的事,之后他们一直生活在养父母身边,养父母也没告诉过他们的身世,以至于他们根本意识不到或不愿相信自己是被拐卖的。一位打拐民警告诉记者,一位八旬老人在家属搀扶下到公安机关报案,希望找到被拐多年的儿子。

  民警通过信息和数据比对,成功比中一名男子,当民警找到该男子作进一步核查时,毫不知情的他十分激动,在民警多次劝说下,才答应进行信息采集,最终通过进一步比对,该男子与父母团聚。

  相貌声音会变

  血浓于水的情感不会变

  对被拐儿童的父母和被拐儿童来说,他们的人生被人贩子强行改变,虽然数十年里,相貌和声音发生了改变,但彼此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永远不会变。

  就在今年6月,经过菏泽市成武县公安民警的努力,流落安徽淮南58年的花甲老人朱吉显回到了家乡。

  2019年8月,成武县公安局伯乐集派出所接到一起特殊求助,辖区玉皇庙村90岁的朱官氏在长子朱吉亮的陪同下来报案,希望在有生之年与失散多年的孩子团聚。

  根据朱官氏的大儿子朱吉亮讲述,1963年夏天,朱官氏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大儿子朱吉亮当年10岁、二儿子朱吉显当年5岁,小女儿朱翠平当年1岁)在江苏、河南一带谋生,因盘缠用尽,一家人流落到河南商丘。在商丘,夫妻二人因琐事发生争执,朱官氏的丈夫带着年仅5岁的朱吉显继续留在商丘,而朱官氏则带着朱吉亮、朱翠平回到成武老家。1968年,朱官氏的丈夫独自回家,经过询问,朱官氏才得知,其二儿子朱吉显当年在商丘走失了。人间悲剧,莫过于亲情别离苦。“5岁,上世纪60年代,异地失散”,信息如此模糊,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失踪人员谈何容易。但看到朱官氏期待的眼神,民警暗下决心,一定要给老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