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重生记

2021
07-28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苏州河重生

  “多年前,苏州河边没有垂柳,没有树木,河风吹过能闻到恶臭之味,河面死气沉沉,无声无息、无鱼无虾……”这是一段来自上海中学生作文的描述。养育了申城百姓的“母亲河”,曾是一条“黑河”“臭河”。

  在老一辈上海人眼中,苏州河几经沉浮,从上世纪50年代的“淘米洗菜”到80年代的“鱼虾绝代”再到如今的“人见人爱”,这条河流见证了民生的改善,支撑了城市的发展,映射了时代的变迁,更讲述了一段从“人水矛盾”到“人水和谐”的上海故事。

  涅槃  

  苏州河源自太湖,经苏州进入上海,途经上海中心城区,最后汇入黄浦江,在上海境内全长53.2公里。苏州河水原本是清澈见底的,但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厂大量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大量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苏州河。到1978年,苏州河在上海境内全部遭受污染,市区河段终年黑臭,鱼虾绝迹路人掩鼻。

  当年,在外滩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那道著名的“江河黑黄分界线”提醒着人们不要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代价,严重的污染不仅破坏了城市环境,更影响着市民的饮水健康和农产品的质量,制约着上海市的发展进程。

  “苏州河的污染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使苏州河成了市区企业和居民天然的排污场所。”上海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为490万立方米,其中300万立方米不经任何处理直接通过管道排入黄浦江、苏州河等河道,导致苏州河及其10余条支流终年黑臭。

  “70后”王玲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正好赶上了苏州河污染的“加速期”,看着母亲河一天天变得“黑如墨”“臭如粪”,如何让苏州河“重生”成了他们这代人共同的愿望。

  “1998年,我得偿所愿,大学刚毕业就进入污水处理行业,一方面是因为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污水处理在当年是‘吃香’的朝阳行业。”王玲入行的那年,上海市通过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正式开始实施以消除黑臭为目标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苏一期”),轰轰烈烈的苏州河综合治理工作也让环保产业迎来大发展。

  前三期治理工程总计投入140亿元,第四期预计投入254亿元。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污水处理、综合调水,泵站改造、拆除搬迁,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综合治理系列工程,截至去年年底,苏州河干流水质达到Ⅳ类,支流基本消除劣V类。

  “苏四期”的背后藏着一连串令人称奇的数字:上海已在全市范围内完成了42.5公里的苏州河两岸贯通,1864条段、1756公里城乡中小河道的整治,打通了断头河3000多条,完成4200多个小区和1.7万个市政企事业单位的问题改造,完成1700多个直排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和54座雨水泵站的治理,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840万立方米/天。

  那条印象中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苏州河“重生”了。

  蜕变

  先进的工艺优化了出水质量,数字化的设备实时联网监测排入苏州河的出水水质,花园式的厂区甚至成了附近居民的休闲去处……记者怎么也想不到,在地处长宁区、闵行区交界处的虹桥污水处理厂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污水的异味,现在的污水处理厂跟以前相比已经大不一样了。”从事污水处理工作30余年的虹桥污水处理厂厂长曹隽全程参与了苏州河的污水处理工程,见证了“黑臭河道”变成“碧水荡漾”。在他看来,污水处理厂的改造升级就是苏州河告别污染的驱动力。

  “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对河湖治理至关重要。”曹隽一边介绍着偌大的厂区一边告诉记者,以前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很小,处理标准也不高,每天几万立方米的处理能力都算大厂,而现在的虹桥污水处理厂已具备20万立方米/天的处理能力,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随着污水处理厂扩容及改造工程实施,以及一批污水处理厂的兴建,上海市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处理供需矛盾,更多优质再生水流入苏州河。

  在厂区出水口,曹隽取出一杯处理好的、即将排入苏州河的水样本,只见水质清澈晶莹,没有任何杂质异物,很难想象这杯水的前身竟是又脏又臭的生活污水。污水变清水,这背后是工艺的进步,预处理、二级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尾水消毒等多种现代工艺,保证了污水处理的质量。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