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的“变”与“不变”

2021
07-30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命题,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的“变”与“不变”,着力于教育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世情国情在“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

  从世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日益凸显;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没有改变,但国际格局的演变呈现出深刻的复杂性,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重道远;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但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但高、精、尖领域的技术竞争更加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保持不变,但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广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白热化。从国情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没有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高校思政课必须放眼世情国情的“变”与“不变”,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根本点、找准切入点、聚焦着力点,立足不变、谋势应变、主动求变。坚定不移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着力在体制机制、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上做实功、出新招。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直气壮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

  教学体系在“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变”

  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历经多次改革调整,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变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先后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三次大的改革,2018年、2021年又对高校思政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

  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一直在“变”,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不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巩固高校思政课的根和魂,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在不断调整和更新中不走“歪路”“邪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回答现实问题,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分析学生关切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在思想交锋、矛盾批判和事实雄辩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和魅力。

  教学方法在“变”,教学规律、教学方向“不变”

  教无定法。新时代,思想文化的多元交融、价值观念的激烈交锋、学生个性特点的不断凸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都要求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总体上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表现为“四个转变”:一是由单一理论灌输向多样化教学方法转变,互动式、参与式、探究式、现场式教学方法不断呈现;二是由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转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新兴教学手段不断运用,以大数据融媒体为支撑的智慧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三是由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组织形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实践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四是由线下教学为主向线下线上相结合转变,“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迅速。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