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垃圾分类还有三个“差一点儿”

2020
08-07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个月追踪报告(上)
  京城垃圾分类还有三个“差一点儿”

  不装踏板“盖”难开

  垃圾桶站被遮挡

  未建雨棚积污水

 

  翻拣“拾荒”少人问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实施三个月有余。市城市管理部门就垃圾分类制定的《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指引(2020年版)》(以下简称《指引》),也已经于5月11日向社会发布。据统计,《条例》实施三个月以来,厨余垃圾分出的数量质量均有所提升,97%的小区开展了宣传活动。连日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了全市30个居住小区、16条平房胡同,实地查看200组垃圾桶站和分类驿站,也发现了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在便利性、规范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一点儿”。怎么解决好这些“差一点儿”?怎么补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的服务短板?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的“关键”之所在。

  垃圾桶设置的便利性“差一点儿”

  近日,北青报记者来到朝阳区主场小区,发现垃圾桶外堆放着多袋生活垃圾,打开桶盖后却发现,垃圾桶内并未装满。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北青报记者蹲点观察,发现问题出在脚踏板上——有的坏了,有的压根没装踏板。面对脏兮兮的垃圾桶,居民宁可把垃圾堆放在桶外,任凭其散发异味、招惹蚊蝇,也不愿用手开盖。

  《条例》第三十五条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保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完好和整洁美观,出现破旧、污损或者数量不足的,应及时维修、更换、清洗或者补设。但实际上,有的小区桶脏了不擦、桶坏了不修,给居民投放垃圾带来了不便。在北青报记者走访的甘露园、东四十条甲100号院等小区,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问题。

  此外,垃圾投放点与楼门洞之间的距离过远,也让居民感到不方便。今年5月《条例》实施后,房山区长韩路附近的某小区施行“撤桶并站”,单元楼门口的垃圾桶全部集中到小区出入口,一拉溜儿摆了三十来个,但居民却反映“不方便”。

  小区居民张女士对北青报记者说,她所住的单元楼距小区出入口最远,每次扔垃圾都要步行150米左右,“有的居民嫌麻烦,会直接把矿泉水瓶等垃圾扔到以前放垃圾桶的位置,等保洁员收拾。”

  对此,该小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认为,这样设置垃圾桶,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也有利于检查、监督分类效果。至于给居民造成的不方便,“大家只能克服一下困难了”。

  垃圾桶放在哪儿?摆多少?事实上《指引》在第3条“投放点设置”中早已做出明确规定:“每150至200户居民宜设置1处固定桶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上述房山某小区的垃圾桶站摆放位置显然不够合理。

  朝阳区望京附近某高档大型小区的问题则是垃圾投放点数量过少。11栋楼、2500余户居民,按规定至少应设12处垃圾桶站,实际却只设了5处,且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居民出门百步之内就能找到两个垃圾桶站,有的居民则要步行5分钟以上扔垃圾。

  桶站摆放的规范性“差一点儿”

  规范设置垃圾投放点是动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但是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小区内垃圾收集设施的规范性不足。

  一是垃圾桶品类不全,可回收物没地儿投放。近日北青报记者在西城区宣西社区看到,一位老太太拎着一大串用绳子拴好的矿泉水瓶从6号楼里走出来。她把矿泉水瓶挂在电瓶车扶手上,“这些都是可回收物,现在却没地儿扔啊!”在她面前就是一组固定垃圾桶站,一个桶装厨余垃圾,另两个桶装其他垃圾,但没有可回收物桶。北青报记者在小区里转了一圈儿,没见到一个可回收物垃圾桶。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菜市口百货南边的一个老旧小区里。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街道所属18个社区全部采用定时定点收集可回收物的方式,居民只要按时去现场投放就可以了,因此我觉得设立可回收物桶也没多大用处。”不过,《指引》在第3条“投放点设置”中明确规定,各居住小区应因地制宜地在小区出入口、主要通道等区域设置分类驿站,优先满足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的投放收集需求。

  二是垃圾桶品类与公示内容不一致。8月2日,北青报记者在朝阳区甘露园的一处投放点看到,公示牌上显示此处应摆放一个厨余垃圾桶、两个其他垃圾桶,但实际上并排摆放了三个其他垃圾桶。厨余垃圾桶则“藏”在了公示牌后面,并且被堆在地上的各类垃圾包围,居民只能把厨余垃圾扔在其他垃圾桶里。海淀区知春里社区也有一处应摆放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的投放点,现场却只摆放了两个厨余垃圾桶,导致其他垃圾无处可放,居民只得混投。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