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柳条“出海记”:太行山巧娘编织“致富路”(图)

2020
08-07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这款手编筐就是我们最畅销的出口产品。”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金萍向记者介绍,巧娘们编织的各种工艺品在海外很受欢迎。

  近日,记者跟随“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活动来到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车间时,巧娘们正在用巧手“编织”着自己的好日子。

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车间。 杨杰英 摄

  眼看着一根根普通的柳条在巧娘们指间上下飞舞,左缠右绕变成了大小各异的篮、筐、盘、篓等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广灵县手工编织文化历史悠久,筐、篓、草垫等农家用具都是由农民就地取材,用玉米皮、蒲草或柳条自编自用。如今,传统的编织品逐渐被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所取代,编织传统工艺濒临消亡。

  从小跟着做护林员的父亲学习编织技术的刘金萍,希望用古老的编织技艺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我手把手地教身边的姐妹们,我们一起学习编织技术,现在越来越熟练。”刘金萍每天都在琢磨着如何编出更好的作品,也在想着如何能帮助更多人。

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车间。 杨杰英 摄

  2005年,刘金萍带领13个姐妹创办了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稳步发展的同时,刘金萍决定带领当地妇女和残疾人一起脱贫。此后,合作社通过逐村逐户免费送技术下乡、送服务下乡,精准培训农村贫困人口3000余人,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手工编织行业中来。

  作为广灵县壶泉镇人大代表,刘金萍立足当地的手工编织文化传承实际,带头发展草柳编手工业,用老手艺撑起脱贫梦,成为当地的巾帼致富带头人。

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产品展示。 张林虎 摄

  “我在巧娘宫已经工作了八九年,现在收入稳定。”南汇村村民郭建云告诉记者,现在技术熟练了,编织一个鸡蛋篮只需半个小时的时间。

  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2017年,刘金萍所在的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在广灵县率先试种了杞柳732亩。通过她的成功试种,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自主种植这种经济收益比较高的杞柳,更多的农村人口通过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编织等增加了收入。

刘金萍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杨杰英 摄

  今年60岁的八角地村村民田金梅之前靠种地为生,两年前来到合作社工作,如今已顺利脱贫。

  创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方式方法的同时,刘金萍还不断创新发展理念,适应市场需求。在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草、柳编制品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原生态旅游产品和绿色环保居家用品。她带领广大巧娘们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编织出大到床、沙发、茶几、宠物窝等,小至笔筒、果盘等产品,其产品体系完整、品牌效应明显、扶贫成效显著。

  2017年,当地建成了占地30亩,集生态观光、手工编织、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扶贫手工业产业园区,有效采用“实用家居用品+观赏”“旅游观光+体验”的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手工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广灵县贫困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探索了增收致富之路。

  目前,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拥有上千人的妇女编织大军,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728人、残疾人47名。此外,还在河北开设了分店,北京、西安、杭州等城市都有代理商,产品远销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去年销售收入近1100万元。

刘金萍正在向巧娘指导编织技术。 张林虎 摄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