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丈夫变“话痨” 一个多月“碎碎念”唤醒沉睡妻子

2020
08-07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如果那一天,她没提前走,或是和我一块出门了,说不定车祸就不会发生了。”陈加林有时候想过有这个“万一”那该多好。就在去年9月,妻子潘明香骑着电动车在路口拐弯时被一辆冷冻小货车撞倒,之后,家里的“小日子”变天了。原本顾着家里大小事的潘明香躺在病床上没有知觉,病危通知书下了一张又一张。

  陈加林辞了职,每天在病床边、在妻子身边“碎碎念”,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看见潘明香的眼里终于“有了光”。在南京紫金医院,清醒之后的潘明香,“颤巍巍”地走在康复路上。在她的身边,丈夫陈加林从未离开。 实习生 孙雨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陈加林陪着潘明香进行康复运动

  一场车祸之后,她成了紫金医院“一年级生”

  在南京紫金医院的康复大厅,潘明香在踩康复运动脚踏车,陈加林坐在她身边,眼睛就没离开过她。妻子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丈夫贴身辅助,随时观察动作的不规范之处。脚踏车的后背把手上,搭着一个无纺布袋,里面摆着水杯、毛巾,还有潘明香的作业本,封面上写着“紫金医院一年级”。翻开作业本,每一页画的都是歪歪扭扭的方块,再在中间点上一个点,“你看,方块比第一页规整很多了,有进步吧!”陈加林像个夸奖自家孩子的家长。

  一场车祸让潘明香成了紫金医院的“一年级生”,医院成了夫妻俩暂时的家。南京紫金医院康复治疗中心负责人戚玉亮对这对夫妻印象深刻,“我们见了太多把亲人全权交给医生的人,像他一样一步不离陪着康复的,真的很少。”

  “我们住马群附近,那是个星期天,我们说好一起去市区里办个事的,她也没跟我打个招呼,骑电动车就先走了。”陈加林回忆说,等到再见到妻子时,妻子已经连人带车被撞倒在路口,“头着地,周围是一摊血。”潘明香被立刻送往医院急救。当时影像检查,潘明香脑部情况还好,有分散性出血,所以生命体征稳定后从重症监护室里出来,主要处理的是骨折问题。骨折微创手术后一个多月,潘明香转入了南京紫金医院进行骨折康复治疗。“但我后来发现,她眼白都是红的,很红很红,从来没有消退过,还一直头疼。”陈加林说。

  “这位患者情况不对劲!”南京紫金医院的医生们也发现了问题。住院40多天后,潘明香又出现了呕吐,有偏瘫的迹象。于是,陈加林赶紧带着潘明香转到综合大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这一转院,潘明香又进了重症监护室。

  为了唤醒妻子,不爱说话的丈夫成了“话痨”

  颈动脉海绵窦瘘,这个拗口的名字,陈加林现在念出来不会错一个字,他还能向记者解释,这是颈部血管出现了问题,造成最严重的脑干脑梗。可当时,他对这个疾病全无了解,只知道妻子命悬一线,进了ICU,病危通知书接了一张又一张。潘明香第一次车祸后进ICU的时候,陈加林就把外卖员的工作辞了,专心照顾妻子。

  这一次医院解决了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问题,潘明香救回了一命,但脑干受损,右半身偏瘫,出现了生活不能自理、语言表达障碍、无法吞咽等一系列问题。11月再到紫金医院的时候,潘明香整个人都是不清醒的。

  “我反复地和她说整个事故的经过,和她说以前家里发生的小事,还有儿子的工作、生活,让她不要担心,手机上看到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也一点点说给她听。”陈加林告诉记者,他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但是医生说要唤醒妻子,多和她交流是有好处的,于是,他在给妻子做按摩的时候也说,擦脸擦身的时候也说,准备鼻饲食物的时候也说,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话痨”。

潘明香的“康复作业本”

  “她的眼里有光了”,康复速度已是“奇迹”

  “喋喋不休”的努力有了回应。刚开始时,潘明香的反应是微弱的,后来给出的回应越来越强,过了一个多月意识逐渐清醒,“我和她说话,我知道她有意识了,她的眼里有光了。”陈加林说。

  话痨丈夫的“碎碎念”,不是潘明香能清醒的全部因素。“脑干损伤影响的功能非常多,患者的症状也很重。” 戚玉亮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潘明香第二次入院后,院内也对她做了康复评估,当时她处于微小意识状态,离“植物人”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南京紫金医院也制定了包括高压氧治疗和神经调控技术在内的促醒方案。在促醒成功后,治疗师孙定东、杨美专“接手”了潘明香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一点点“过关”,学穿衣服,学拿水杯,重新学习走路……“以学习拿勺子吃饭为例,普通患者可能学上一个多礼拜,但她用了将近一个半月,但这个康复速度,对她来说已经是奇迹。”杨美专说。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