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新疆人,需要一个馕

2020
08-10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9日电题:我,新疆人,需要一个馕

  杲均丰、陆文煜

  2公斤面粉,5升水,1小袋酵母,1勺盐,可以打出大约30个馕,足够一家人吃好几天。

  这样的馕,住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的斯地克·吾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天要打600余个,保障社区日常供应。为此,他每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这馕就和蔬菜、肉一样,不能断啊。”  

  馕,这种朴实地道的碳水化合物,怎么就成了新疆人心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的必备口粮?

  传承中的食物本真

  揉面团、揪剂子、盖被子、擀馕胚、戳花儿、蘸料、烤馕……这套看起来与做饼没有差别的工序,在新疆人眼中,总被赋予些许与新疆大地粮食精神沟通的意味。

  尤其当“吐客车”——一种类似印章的木制工具,底部密布2cm的钢针,在馕饼扎出花纹的时候,充满仪式感。

  “戳花儿不仅有吉祥之意,还可以给面饼放气,馕饼处理过就不会像烧饼一样在炉子里鼓气。”吐尔洪·吐鲁甫说。

  吐尔洪·吐鲁甫成长于喀什地区叶城县,家中三代打馕,自小耳濡目染,习得一手精湛技艺。

  得益于传承,吐尔洪·吐鲁甫烤的馕远近闻名。烤制期间,酥软热的馕饼在柴木烘烤下散发出浓郁麦香,过往男女老少,没人能拒绝热馕的诱惑。

  吐尔洪·吐鲁甫说,自己家打的馕和数千年前的新疆馕并无太大区别,基本保留最初的样子。一如久居新疆的诗人北野对馕的形容:“最接近粮食本质的食物。”

  正是这接近粮食本质的馕,更能适应新疆干燥的气候。水分少、便于携带保存的馕常常与旅人为伴。一个干巴坚硬的馕,只要稍加浸泡或上火烘烤,立马能恢复曾经香甜酥软的状态,给路途中的旅人以生命的力量。

  吐尔洪·吐鲁甫自幼被教导,馕是水、火、土赋予的生命,是物化的神灵。婚丧嫁娶、婴儿出生,都要把馕当伴手礼相互赠送,学会打馕的手艺,就意味着得到尊重和未来。

  “新疆人对馕有敬畏之心,有很多讲究,例如馕印花的表面要向上才吉利、圆馕象征着团结、偶数馕代表着愉快和高兴……”谈起从小听到父辈关于馕的教导,吐尔洪·吐鲁甫滔滔不绝,他说自己肯定要把打馕这件事情干一辈子。

  变革中的文化符号

  不过这些年吐尔洪·吐鲁甫也有烦恼,出产量不固定、馕品种单一使他的生意慢慢惨淡。“好多人从外地带回甜馕、芝麻馕、玫瑰馕,还有很多其他我没见过的馕。”

  据不完全统计,新疆的馕种类多达近300种,肉馕、辣皮子馕、牛奶馕、鹰嘴豆馕……一只馕可以包容中国面积最大省区的大多数物产。品种繁多的馕饼随着新疆交通、物流快速发展进入千家万户,也冲击着吐尔洪·吐鲁甫的小馕铺。

  “现在生活变好了,东西也多,大家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吐尔洪·吐鲁甫说,大家现在买馕都是尝个新鲜,那种一次买十多个馕的情况已成为过去。

  其实吐尔洪·吐鲁甫也有转行的机会。近几年叶城县各乡镇实行道路改造,身边朋友有的去修路、有的卖电动车、有的学汽车修理,都过上不错的生活。不过吐尔洪·吐鲁甫一直铭记着父辈教诲,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吃得寒酸或丰盛,馕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

  在吐尔洪·吐鲁甫心中,馕是生活所需,更是精神信仰。

  为了守住这份信仰,2018年,吐尔洪·吐鲁甫远离家乡,到15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馕产业文化园区打工。在馕产业文化园区,吐尔洪·吐鲁甫见识到土法打馕到现代化设施的转变。“这一天能打16万个馕,咋就不愁卖不掉呢?”

  吐尔洪·吐鲁甫慢慢发现,记忆中父辈那些关于馕的教诲如今被刻在墙上、印在册子里供各地的游客浏览,馕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新疆农耕文明推进完善的见证物。各种馕被游客作为纪念品带回家,摆上餐桌。

  发展中的新疆名片

  如今,馕产业文化园遍布新疆,改变了像吐尔洪·吐鲁甫一样众多打馕师傅的命运。

  7月11日,两辆满载着新疆特色馕和列巴的货车从霍尔果斯口岸顺利出境,9万个馕、1万个列巴,共计7.5吨,不到8小时,便抵达乌兹别克斯坦。

  新疆馕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大舞台”。

  作为距离中亚国家最近的馕产业园,霍尔果斯馕产业园已入驻外向型加工企业10余家、地产品进出口企业60余家,提供地产品展位63个,解决就业500余人,日均可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实现年产值4500余万元。

  自2018年新疆提出大力发展馕产业以来,馕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一大批依托馕产业带动的融合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游客在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内合影留念。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