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医生义诊14年:义诊已成为习惯

2020
08-12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大兴医生义诊14年:义诊已成为习惯
  14年来,袁景林单人志愿服务时间已超3000小时,带领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万小时

  大学毕业后,袁景林成为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

  2006年,袁景林加入医院志愿团队,开始了义诊之路。平日里,他每月会前往大兴周边村庄提供免费诊疗和健康宣讲,有时也会跟随志愿团队到四川、甘肃、河北等地的村庄进行义诊。

  14年来,他的单人志愿服务时间已超3000小时,带领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万小时。这些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对袁景林来说,这些年来,义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除此之外,袁景林还希望给接诊村庄带来健康的生活理念,“义诊也是在唤醒我的生命,我做得还不够。”  

  乡村义诊的“袁医生”

  袁景林的脑海中始终记得这样一个画面,父亲背着药箱,在湖南乡下的小路上走着,赶往不同的人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幼年时期,袁景林对医生的全部认知,都来源于父亲。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乡村,医疗资源不是很好。”袁景林记得,当时父亲一个人要给整个村看病。在没有电话的年代,都是病人家属来家里找人。如果半夜家里的门被敲响,一定是有人来找父亲看病,不管多晚,父亲都会起床背上药箱出发。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全靠父亲走路过去,有时候邻村也来求助,为治疗一位病人,还需要“翻山越岭”。村民很感激他,每次请他出诊,都会煮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慢慢地,他也开始想成为“袁医生”。高考后,袁景林选择了医学专业。2004年,他来到大兴区人民医院就职,成为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

  城市和乡村不同。医院之外,袁景林还想像父亲一样,走进贫困的乡村提供医疗服务。

  2006年,大兴区人民医院成立了三支专门医疗队伍,在大兴区周边开展“支援新农村”的义诊活动,袁景林报名后,被选为队长。

  袁景林提到,在大兴周边的义诊通常只需要半天,由医院安排车前去,“当天来回,不占用村子一点资源。”每次去村里,排队量血压、测血糖的人都会挤满屋子。

  他们有时候也要入户诊疗。袁景林记起第一年在大兴周边村庄义诊,走进一个老年偏瘫患者的家时,他和同伴们都惊呆了。“房子很小很旧,基本就是家徒四壁,患者因为脑梗死卧床两年了。”

  问清病情后,袁景林给老人测量了血压血糖,简单进行了心肺腹的听诊,之后又把免费的药物拿给老人,嘱咐她要坚持用药,坚持康复训练。

  袁景林说,在医院多年,他看遍了人情冷暖,有的病人被家人晾在医院里,有的病患家属不愿为病人支付手术费。但他不能因此变得冷漠,“义诊是一件纯粹、简单的事情,让我感受到了行医的乐趣。”

  帮助失聪女孩恢复听力

  石块从山上滚下来,堵在车边,拦住了志愿队伍进入村庄的路。雨一直下,弯曲的盘山公路上不断有泥水、石头滑落。袁景林和同事有点紧张,“不会出事吧”。等待两个小时后,滑坡和泥石流没有更严重,当地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开始修路,帮助志愿队伍离开。

  这是2016年的夏天,袁景林参加义诊志愿服务的第十年,医疗队伍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义诊时的遭遇。

  在阿坝诊疗时,他们遇到一个12岁的藏族女孩。女孩家人告诉袁景林,孩子3岁时,因发烧导致耳朵失聪,一直听不到任何声音。“其实这个女孩不是完全不可治的。”袁景林说,随行的儿科医生给女孩进行简单的治疗后,她突然大声哭起来。

  “当时女孩隐约听到了一点声音。这可能是她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听到声音。”看到这样的场景,袁景林和同事们都非常有感触,如果女孩能早一点接受治疗,也许现在拥有的是另一种人生。义诊后,他们帮女孩联系了医院,并提供了免费的人工耳蜗和助听器。

  参与义诊志愿之外,袁景林作为大兴区医院的团委书记,也负责协调组织医院的义诊活动,带领医院的年轻医生下乡义诊。

  截至目前,袁景林单人志愿服务时间已超3000小时,带领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万小时。这些数字还在持续增长,袁景林说,“爱心的付出是无止境的,现在义诊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资助义诊中的贫困家庭

  “孩子爷爷说,也不知道怎么感谢我们,要不就抓一只羊给我们带回去。”回想起2019年8月去孙岩家的场景,袁景林觉得又搞笑,又很暖心。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