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业态,山东乡村正悄然改变……
◎ 赵卫华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陈曦
31岁的马欧站在茗嘉兴合作社门前,手里攥着刚发的两个月工资。面对科技日报记者,他笑嘻嘻地数起了钱。43800元。谁能想到,两年前,他还在贫困之中挣扎。
近期利用一周时间深入山东八地县区、镇村、社区工厂采访后,科技日报记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马欧”:沂蒙山区的年轻农民徐小米,利用直播单场带货1200万元;古城青州的王化芹大姐,带着70多位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月入过万元……
记者发现,支撑起“马欧”们蝶变的关键,是“新山东”的构成元素,比如新技术的运用、新业态的产生;比如年轻人的回流、新模式的介入等等。
“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走进山东,眼前的一幕幕典型场景,回应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在这里,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一切正在发生。
山东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又“新”在哪里?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初,“85后”胡春青放弃博士所学返回家乡做电商时,所有人都不理解。但菏泽市大集镇党委书记王福成明白:贫困村要脱贫,必须利用其全国最大儿童演出服生产基地的既有优势,解决好卖货难题。于是,当电商的风口开启时,这个镇向在外的年轻人发出召唤:玩转淘宝,你们需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于是,博士回来了,留学生回来了,退伍军人回来了……700多名大学生和近7000名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到了家乡,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电商行列。如今,这个镇2.6万名群众在从产到销的全产业链上发挥着作用,年销售拿到了60亿元……
有抱负的年轻人回家,带动着家乡快速崛起。在山东,这不是个别现象,已呈现燎原态势,刷新着山东的对外印象。
火车跑得快,还需车头带。山东之所以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新风貌,离不开一批“田间的意见领袖”。
“最开心的事就是习总书记来到了我们村。两年过去了,我们特别想跟习总书记汇报,村子又发生了新变化。”55岁的济南市三涧溪村党支部书记高淑贞想说的是,在三涧溪村,崭新的楼房起来了,百姓的腰包鼓了,古村项目和美食街也上马了。
高淑贞不容易。她在娘家村当支书,“小试牛刀”之后又来到婆家村做书记,经历的难题难以计数。要知道,这里曾是有名的穷村、乱村,垃圾成堆、污水横流,6年换了6任村支书,人称“神仙也治不了的三涧溪”。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里,带头人、好班子,加上群众齐心,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高淑贞带领下的三涧溪变富了,马化彬领导下的南城社区也脱了贫。
科技日报记者到访时,菏泽市南城社区党委书记、茗嘉兴合作社负责人马化彬正在为大家发钱。两个月的“工资”,有人领6万元,有人领8万元……马书记说:“只要你按照我们的计划,科学种植,我保证你们最低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一句“科学种植”,道出了所有秘密。马化彬有一句话颇为出名:“我认为,村支书没有带领老百姓致富,就是最大的渎职。”
另一个“幕后英雄”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三涧溪变富,南城社区脱贫,都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做了现实注脚。眼下,在山东半岛,越来越多的优秀乡村带头人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带头人、年轻人之外,采访时我们还发现了支撑山东乡村振兴的另一个“幕后英雄”。
建设民宿、发展乡村旅游,这事放在两年前,济宁市东仲都村民想都不敢想。作为省级贫困村,这里四面环山,有1100多人口,除了一老一小,几乎全在外打工。贫瘠,也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田彬乡愁记忆里的一部分。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这里天地广阔,大有作为。45岁的田彬义无反顾地回去了。
做过建筑工程、室内装修设计的他和几个合伙人,在闲置的宅基地上投资,并以合伙人招项目、用项目招合伙人,建成了民宿、砭石小院、蚕桑小院等19个业态空间,吸引具有创业经验的合伙人共同运营。
一句话总结得好:乡村振兴不能完全为情怀买单,必须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用时一年多,田彬打造的“阅湖尚儒研学游文创基地”做到了。
什么是小康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