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ICU主任:带团队收治北京2/3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2020
08-19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北京地坛医院ICU主任刘景院坚守“抗疫”一线,既是重症救治的“中枢神经”,又是“救火员”

  带团队收治北京2/3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今天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担负起治病救人的使命。北京地坛医院ICU主任刘景院就是其中一员。

  与新冠的第一次交手,比刘景院预期的要早一些。今年1月12日,一对有武汉旅居史的夫妻被连夜送入北京地坛医院ICU,之后确诊为北京最早的新冠肺炎病例。刘景院度过了从医生涯中最繁忙的一段时间:全北京三分之二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这里收治,他不仅要亲自查房、进行ECMO上机等高难度操作,还要负责病房一切指挥调度,随时准备上阵“救火”。

 

  打响北京抗击新冠疫情“首役”

  1月12日深夜,刘景院的爱人魏丽荣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内容有些劲爆:北京可能来“新冠”了。挂了电话,两口子便往医院赶,这是多年形成的默契,烈性传染病面前,没有一丝拖拉的余地。

  时隔半年,那个夜晚的情景,刘景院依然记得很清楚。两人都没想到北京的首例会来得这么快,出门时还带着一些怀疑,也没有告诉孩子。

  两人都是北京地坛医院的职工。魏丽荣在医务处,负责疾控应急工作;刘景院是ICU主任,每当新的传染病袭来,他负责的科室都是迎战的最前线。

  地坛医院有8间负压病房,全部在ICU。由于能有效隔离病原体、减少患者病情加重后多科流转的院感风险,根据医院规定,所有新发传染病患者都被固定送到这里。此前,北京首例H1N1、H7N9、裂谷热、黄热病患者,都是在这里接受治疗。就在数日前,北京百年中首次遇到的输入型肺鼠疫患者刚刚从这里出院。

  不过,负压病房并非24小时空置待用。平日里,这里也开展普通患者救治,是所谓的“平战结合”。刘景院来到医院,第一件事就是将满员的负压病房腾出两间,梳理接诊流程并安排人手。患者乘坐120救护车从大兴而来,路程需要数小时,医院ICU的准备工作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了。

  患者是一对夫妻。两人刚在武汉参加过婚礼,婚礼之后,有8人出现肺炎。夫妻俩的症状不算严重,妻子咳嗽,丈夫发烧,暂时不需抢救,这让刘景院略微宽了心。

  更大的精力用在安抚上。新发传染病的确认有复杂的流程,两人的核酸样本要经过多重审核,多日后方有确诊结果,在此之前,没有人能告诉他们得了什么病、怎么得的。住院后,两人的症状很快好转,因为孩子还在朋友家,他们要求马上出院,不理解继续隔离的要求。

  刘景院只能频繁与他们沟通,纾解他们的情绪。两个星期后,两人核酸阴性,得以治愈出院。

  几个月来没睡一个整觉

  短短数月,北京迎来了三波“进攻”。先是国内外省输入,一开始患者都有湖北旅居史,随着疫情范围扩大,逐渐出现其他省份旅居史患者;这一波还没有彻底过去,很快迎来了境外输入病例;到了6月,上一轮疫情仅剩2人在院,“西城大爷”的确诊又牵出了新发地聚集性疫情。

  刘景院的工作强度随着疫情的发酵水涨船高。患者接二连三地入院,刘景院一天也歇不了。

  新冠是自限性疾病,轻型、普通型患者多数能够自愈,不需要过多的医疗救治,但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抢救却不可小觑。同为冠状病毒导致的疾病,相比SARS,新冠的病情进程更为难测,一些患者头一两周还好好的,某一天急转直下,病情加重后,累及的不只是肺部,还有心脏、肾脏等全身多脏器。

  刘景院领导的ICU,负责的是最棘手的病人:“大白肺”的,呼吸窘迫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多脏器受损的……医生值班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负责固定患者的救治,刘景院却是整个科室的“中枢神经”,每个患者的情况都要了如指掌。每天上午,他要进隔离区查房,离开病房,随时拿起手机盯着工作群里的动向,思考病例救治、设备调配、人员安排,一刻也停不下来。

  刘景院熟悉团队成员的个性:一部分大夫比较谨慎,病房里有异动,会随时和他交流,共同商量处理办法;一部分比较有主意,遇到问题喜欢自己处理,实在处理不了,才会向他求助。他理解不同的性格与处理方式,但新冠是陌生疾病,重症救治要慎之又慎。遇到前者值夜班,他一个晚上要接好几个电话,心里却比较踏实;遇到后者当班,他睡前要打个电话叮嘱,如有不大放心的病例,还要给自己定几个闹钟,两个小时就醒来一次,看看群里反馈的情况,打个电话再跟进进展。几个月来,他睡不了一个整觉。

  除了指挥全局,他还承担了“救火员”的角色。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