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医三代” 钟南山之子述祖孙三代传承故事

2020
08-19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一门“医三代” 三代共仁心
  广州日报记者采访钟惟德教授 听他亲述钟家祖孙三代的传承故事

  “广州有座钟南山!”这是老百姓竖着大拇指说的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是无数人心中的支柱。

  其实,山非一日隆起,家是院士的支柱。钟家三代,钟世藩、钟南山、钟惟德,其实每个名字都闪亮!第3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钟惟德教授,请他亲述钟家“医三代”的传承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医一代”钟世藩

  出生于1901年,跟着叔父在厦门鼓浪屿长大,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考上北京协和医学院。

  1930年钟世藩毕业后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留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1946年他毅然决然回国。1946年,三家中央医院之一的贵州中央医院迁到广州并成立广州中央医院,钟世藩任副院长,同年受聘为岭南医学院儿科教授。

  钟世藩是响当当的儿科国家一级教授,晚年还力撑病体编写40多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医二代”钟南山

  出生于1936年,钟南山至今荣誉无数,日前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

  钟南山在父母影响下,19岁考入北京医学院,后留校任教,1971年进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工作,1978年获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的机会,从此专注呼吸病防治研究。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非典、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时,他敢医敢言,成了人们称道的“硬核”钟南山。

  “医三代”钟惟德

  出生于1968年,在祖父、父亲的影响下,考入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致力于泌尿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为我国新一代泌尿外科优秀专家,钟惟德二度荣获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中国泌尿外科最高荣誉“吴阶平泌尿外科奖”,主持的医学研究、主编的医学专著、发表的医学论文不计其数,已经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响当当的医学大咖了。

  医者心:

  三代人初心不变 对医学不懈追求

  钟家祖孙三代从医,至今不变的是什么?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最大的不变,是对病人担起责任,对医学科研的不懈追求!”

  钟南山从小跟着父亲,从南京到贵州、广州,钟世藩总是忙到深夜,钟南山眼里的父亲“几乎不休息”。

  钟家“医一代”为什么从医?钟惟德回忆,他问过姑姑钟黔君,得到的答案是钟世藩从小贫苦,历经磨难,在那样的艰难时期,从医是他珍惜学习机会的选择。

  在漫长的儿科医涯里,爱与责任是钟世藩一辈子的坚持。

  “你的爷爷说,当儿科医生,最要紧的是爱孩子,从心底去爱,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要生烦。” 钟黔君告诉钟惟德说,在钟世藩看来,孩子不会说话,诊断有困难,医生要知道怎么发现孩子的痛苦。

  上世纪50年代,钟世藩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科研奋战的同时尽心尽责治病救人,下了班还给孩子看病,有的孩子太小,还要上门应诊,家长们也不时带着孩子到家里求医。钟家人都看着他给孩子全面一套检查程序做下来:喉咙、甲状腺、听/敲心肺、摸肚子、查手脚活动……

  确实,钟南山、钟惟德都从“医一代”的言传身教里开启从医初心,“医生里,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这是父子俩异口同声的话。

  钟惟德小时候常常随父母到钟世藩的家兼实验室——楼梯底就养着几百只实验鼠,这样的氛围让他与父亲对医学科研一直很向往。跟钟惟德能抓老鼠玩不同,钟南山往往带着材料请教父亲,被严厉的父亲“打回头”。

  很多人不知道,钟南山真正治病救人是从35岁开始。1971年,钟南山回到广州,有一次父亲问:“南山,你今年几岁了?”钟南山答:“35岁。”父亲叹了口气:“哦,都35了,真可怕。”这句话激励着钟南山“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在当时的广州四院工作的钟南山,早出晚归,一年写下四大本医疗工作笔记,整整暴瘦24斤,但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

  在钟惟德眼里,祖父、父亲都是严肃的人,严格要求下一代。他们都一心扑到工作上,常常有病人追到家里来送上感谢。正如钟南山说“我感觉到当医生挺受人尊重的,真的帮人解决问题,很开心”,钟惟德也是。

  钟惟德喜欢文科,但在两代医生的影响下,也学医从医。他选择泌尿外科领域,“我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仗着父亲而在医学界取得成就”。

  医者行:克己锻炼为工作 医术援黔“父子兵”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