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天使”的儿科医生:唯独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愧疚

2020
08-19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网杭州8月19日电(郭其钰 苏礼昊)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这一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称“浙大儿院”)的医生们仍在忙碌着。作为医生,工作中他们尽心尽责,呵护了千千万万孩子的生命健康。作为父母,生活中他们却唯独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愧疚。

走出隔离病房摘下口罩后,叶盛脸上满是勒痕。浙大儿院 供图

  “听到女儿这句话,我很歉疚”

  在1月19日接到紧急筹建隔离病房的指令后,浙大儿院急诊科、PICU副主任叶盛就带领团队正面迎战新冠肺炎。作为隔离病房主任,从1月30日收治确诊患儿那天起,他就把家安在隔离病房,整整驻扎了85天。

  当得知爸爸要到一线工作时,叶盛的女儿给予了他最坚定的支持,“因为爸爸是一名儿科医生。”

  那段时间,叶盛迎来又送走75名患儿,成为了隔离病房的“临时爸爸”。而当他完成使命走出隔离病房,并完成两周的医学隔离后,再次见到自己女儿时已是3个月之后。

  就在叶盛奔赴一线去照顾其他患儿时,女儿也因为生病需要每天吃药。“我女儿这几年因为生病吃了很多苦,我是一名儿科医生,却没有帮她看好这个病。”叶盛说。

  尽管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女儿,父女之间却从不缺温情。

  “我生病的时候他都能治好我。”在女儿眼里,叶盛是一个什么都会的爸爸,只要爸爸在,她就很放心。

  “听到女儿这句话,我很歉疚。”叶盛说。

高志刚与孩子的合影。浙大儿院 供图

  “这个忙碌的身影,是我学习的榜样”

  作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组长,浙大儿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毛姗姗每天给自己的时间排得很满,一天中除了睡觉,就是在忙工作和学习,留给孩子的时间非常少。

  由于工作繁忙,她的孩子屠予哲成为了众人眼里的“儿科医生的孩子早当家”。6岁那年,因为毛姗姗要留在美国学习,孩子独自一人从美国乘坐飞机回国。9岁时,屠予哲得了紫癜,还感染了流感,同一时间要吃6种药,他给自己做了一个便笺,写得比大人还清晰。

  每天目送妈妈出门,又看着妈妈挑灯夜战的身影入睡,孩子习惯了在背后看着妈妈。在一篇作文中,他以“妈妈的身影”为题写道:“记得有一天,我和爸爸去医院配药,想着顺便跟妈妈见个面。可是妈妈一如既往地没空理我们,因为她的身旁还有几十号病人在等她治病……我不想打扰妈妈的工作,这个忙碌的身影,也永远印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被问及“是否希望让妈妈继续当儿科医生”时,11岁的屠予哲回答说,“当然希望。不仅如此,我的理想也是这样。”

  “因为你的懂事,妈妈才得以在国外顺利求学,才能这么‘任性’地投入工作。”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毛姗姗写到。

  “长大后,我想成为你”

  “我们孩子的手术就是高主任做好的,每次复查他都热心对待,总是让人感觉那么暖心。”浙大儿院普外科主任高志刚温和的性格和敬业的精神,让他经常得到病友们的留言。

  然而对于自己的孩子,高志刚却似乎有点不够“敬业”。当记者向他要孩子的照片,他回复说“发现手机里没有,我问问我夫人。”

  被问到“爸爸陪你的时间多不多?家长会、培训班等他是否陪同参加”时,高志刚的孩子坦率地说:“爸爸一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即使他有心也没有时间”。

  在孩子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全家准备第二天外出旅行,但在半夜高志刚接到医院电话,有一名患儿需要立即手术,于是他马上赶去医院,差点没赶上第二天的飞机。

  虽然对孩子的成长总觉得愧疚,但高志刚在孩子心中一直是“超级爸爸”的形象。“爸爸是一个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爱岗敬业的人,从小言传身教让我崇拜医生这个职业,我以后也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成为一个热心公益的人。”孩子说。(完)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