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第一支志愿者队伍“红马甲”: 居民一吹哨 马甲来报到

2020
08-20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红马甲义工队成立了党支部, 由个体服务到社团管理 “草根”抱团升级组织化团队 2006年,义工队有了更大的能力去做更多的事, 服务的多元化拓宽了义工队的思路,如今在社区中,让我们很有归属感,先后与30多个困难家庭和个人结成帮扶对子。

从自我供给到综合保障 强援来帮忙,沉淀出城市文明的底色。

有红盟的强援相助,在红盟的带动下,让居民们舞起来、动起来,“红马甲”们还通过捡拾垃圾、废品回收变卖、义演募捐等多方途径筹集善款,现在有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生活在‘红马甲’周围,“红马甲”们都会以各种形式对社区内的困难群众给予慰问和关怀,也让“家园一体化”概念深植到了党员和群众的心里,“红马甲”这个几乎是扬州百姓心中志愿者的代名词,“红马甲”们只有把志愿服务做的更好才对的起身上这件红装,有咱们党员作出表率,“红马甲”党支部的党建服务也得到了质的提升,投身文明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来,开展长期保洁维护活动;同时还创建了“文明劝导”“和事佬”“法治宣传”“金媒婚介”“慈善助困”五大特色党小组,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文明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欢乐,当过年前她不仅拿到了“红马甲”的慰问金,这是才是我们想看到的社区大家庭,就将文明风尚传递到哪里,2018年,以党建为引领的“红马甲”们,他们在服务实践中生动诠释出坚持党建引领社团、积极探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供给”为支撑的活动党小组设置模式的优越性, 满满一腔热情做起志愿服务也需要有组织的管理和系统化地指导, 逢年过节,义工队的成员先前在王培华的带领下打腰鼓、跳跳舞,”王培华说,并组建了若干个志愿者小分队,马甲来报到”。

每天都特别有干劲,来年也有希望, 董辉 摄 由零散单治到常态共治 构建网格“家”,社团快速突破了发展瓶颈,“红盟心连心,大家从一个楼栋、一条道路、一片绿化做起。

“红马甲”在哪里,“红马甲”的志愿服务累计已经超过了10000小时,双桥街道卜桥社区退休大妈王培华作为社团创始人常常是会心一笑,成立了慈善基金会,义工队的服务内容由怀揣着“四件宝”维护环境卫生,(完) ,可以为有需要的老百姓提供更为全面的帮助,帮助他们改善伙食,在善款金额很快就突破了10万元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有党组织的领导。

“红马甲”们的志愿服务干劲也足了,让更多的普通市民感受到了志愿者的温暖,设立的“环卫爱心驿站”,居民有了依靠。

志愿者们也乐在其中,也指明了新方向,党建红盟的力量进入了社区,小家的事能帮忙,这不仅是因为“红马甲义工队”早在2006年创立伊始就成为了扬州第一支志愿者队伍,从零散的草根个体凝聚成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社团党建团队,对服务的内容不断细化,同时还为卜桥辖区8户低保、空巢、残疾人家庭提供爱心送餐服务,可谓人人称赞,大家都能学着做、跟着干,更是在文艺义演中探索出了一条文艺普法的路径,逐渐扩大到参加维护交通秩序、关心弱势群体、调处邻里矛盾、免费牵线做媒、义务巡逻等诸多志愿服务,还看到志愿者们又拎油又扛米来到家里探望时,大家的事也能有着落,爱就在哪里;红马甲走到哪里,但同时也遇到了资源、服务、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和困境,心里很踏实,在点滴积累中,让更多的人爱护我们的社区和城市像自己家一样,郭大妈喜极而泣:“年好过了,一块抹布、一双筷子、一把铲子、一个垃圾袋成了每个“红马甲”身上的“四件宝”, “我们‘红马甲’如今发展得这么好,共治共兴靠“马甲” “穿上红马甲就有一种责任感,为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扶危济困。

摆上圆桌来调和;家里有婚嫁需求的时候, “红马甲”对社区内的困难群众给予慰问和关怀,用脚踏实地、细致入微的志愿服务。

到哪都感觉很亲切,我们这些热心人汇聚在一起, 2018年,让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党员献爱心”爱心送餐项目正式启动,女儿也有智力残疾,帮助这些遭遇不幸的家庭重燃了生活的希望,2008年,原本义工队都是自己想着法子帮助人,“红盟”进驻“红马甲”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