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张伯礼:不同的位置、气候条件 新冠肺炎症候不同

2020
08-2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院士张伯礼: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新冠肺炎症候不同

  一场“医学盛会”在沪举行。

  8月21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大专家.COM承办的2020北京健康大会·医生云论坛在上海市松江区举行。钟南山、樊代明、张伯礼、陈君石、曾溢滔等二十余位院士,以及百余位行业权威人士与嘉宾领导,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医学发展和健康管理策略展开讨论。

  回忆起刚到武汉时的场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严格的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控制了病情的发展。当时,邀请团队编撰新冠肺炎中医药学调查表,买了一百台手机,发给医生做调查。最终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符合中医中的“湿毒疫”。

 

  现场,张伯礼也针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分享了观点,他认为,像武汉这种大规模的疫情大概不会暴发了,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暴发可能存在。其中,早辩证、早诊断、早转阴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常态化的模式。

  “不同地理位置,新冠肺炎症候也不同”

  张伯礼表示,中医有3千多年发展历史,其间,应对过大大小小的疫病有500多场。从先秦两汉到宋元明清,历史为中医在文献和药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新的疫情,当代医学关注于如何破解病毒的结构等问题,而中医更加关注症候,需要见到病人。“一个个去看太慢了,我就邀请团队编撰新冠肺炎中医药学调查表,在武汉时买了一百台手机,发给医生做调查。”张伯礼称,调查范围覆盖四个省、20家医院、一千多名确诊患者。最终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符合中医中的“湿毒疫”——湿热、毒、虚。

  张伯礼进一步介绍,湿毒疫的核心是湿和毒。“湿邪”特点为起病隐匿,症状温和;“毒邪”则表示病毒传变迅速,病情险恶。疫病中往往夹杂风、寒、热、湿等其它“邪气”,并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差异,症候也会不同。在人体表现上,此次新冠肺炎则表现为广东加热、上海加温、青海加燥、武汉加寒等特点。

  “新冠病毒感染后第一周活跃度最强”

  中药能不能治疗新冠肺炎?经过在湖北省定点医院观察调查后,全国第一篇新冠肺炎中医临床研究论文于2月18日发表。张伯礼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有效的,“它不仅可以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改善肺部炎症、促进肺部药物吸收,还能减小‘轻转重’概率。”

  “调查表出来以后,大家都很兴奋,我们对疫病有了基本的把握。”张伯礼称,调查表包含对病程、病理、症状的分析,像一张网络地图似的,非常清晰。

  调查发现,病毒感染后第一周活跃度最强,如果第二周症状平稳,80%的患者即可进入恢复期。患者在感染第5、6、7天时是关键节点,控制不好导致病情恶化,轻症可能会转为危重症。

  张伯礼表示,中医在各阶段治疗都有重要作用。“轻型和普通型症状用中药完全可治疗,但也主张中西医结合,做好CT、呼吸机、西药的支持准备。”同时,中医除了改善症状,还能有效控制轻症转为重症。经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调查表中“轻转重”的评价指标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了。

  此外,张伯礼表示,重症期也强调“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理念,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是患者在康复期的重要康复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改善肺炎症状的同时,患者的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在同步提升,心肺功能也在逐步改善。”张伯礼介绍道。

  “中医有时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回忆起刚到武汉时的场景,张伯礼提到,那时主要的问题在于包括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在内的“四类人员”挤在一起。

  “交叉感染很可怕,我们提出严格的隔离,必须要分开。” 张伯礼说,“但是分开了,当时没有治疗手段。所以我说,吃中药。吃中药以后可以延缓病情进展,也能给病人心理抚慰。在前线,看到了,可以知道病人的恐慌有多严重。”

  张伯礼指出,严格的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控制了病情的发展。2月初,“四类人员”中确诊患者有80%;2月中旬,“四类人员”中确诊患者降为30%;到了2月底,基本降到了10%以下。

  张伯礼表示,建方舱医院之后,中医要帮方舱,中药要进方舱。在方舱医院,抚慰是第一要义,治疗是第二要义,给患者最大的关爱。同时,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包括汤药、按摩、针灸等。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