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这是清末民初广州珠村举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动地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21日,广州天河区珠村明德堂里张灯结彩,“巧姐们”兴致勃勃前后张罗,浓浓的七夕氛围萦绕四周。
当日,位于珠村祠堂中庭的乞巧供案上,上百件微型工艺品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除了传统的米花、谷花、斋塔、牌坊、鹊桥等作品散发着浓浓农耕气息外,今年还增加了“致敬最美逆行者”“垃圾分类靠大家”等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主题作品,让现场的市民游客眼界大开。
广州珠村“迎七娘”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一举行,即迎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七仙女下凡,表达对七仙女的虔诚之意,同时为亲朋祈求生活幸福美满、工作顺利等,是珠村特有的习俗,也是乞巧节前的民间开幕礼。
当日10时许,“迎七娘”仪式正式开始,祠堂内青烟袅袅,“巧姐们”准备好香案、供台、火盆等用品准备行礼。闻讯而来的市民游客们争相围观,不少市民还拿着相机寻找最佳拍摄点。在优雅的古乐伴随下,两位主礼嘉宾踱步而出,“玉女”们手捧瓜果饼酒,姗姗而来。献礼敬茶、焚香祈祷,传达虔诚祈福之音、营造天地谐和之境,热烈祥和,寓意深远,充分体现自古以来中华女性对心灵手巧、勤劳智慧和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我每年都会过来参加。”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自15年前广州开办乞巧文化节后,他每年都会过来参加,并帮家人和朋友祈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传统的摆七娘、睇七娘、拜七娘、七夕游园等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面临新的挑战。
“既要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不断、质不变,又要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广州市天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今年珠村乞巧节取消了聚集性的动态七夕游园、七娘饭活动,但保留静态的摆七娘、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展览活动,并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同时,还将以往的六台乞巧供案浓缩在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场所——珠村明德堂进行展示。
此外,乞巧节期间,除了在珠村明德堂持续开展摆七娘、拜七娘等传统活动外,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也向市民免费开放,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以乞巧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将通过实物与数字场景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再现乞巧春秋的历史与传承。(完)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