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盘成为一种风尚

2020
08-24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从我做起,盘中不剩饭”的“光盘行动”发起后,曾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反对粮食浪费、厉行节约的热潮。珍惜盘中餐,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如果借助互联网技术,让人们可以像上班打卡一样坚持每天光盘,长此以往,是否会形成一种风尚、一种习惯?

 

  2017年,清华大学学生柳济琛将这一创意变成现实。他和团队用一年时间开发出一款“光盘打卡”微信小程序。用户用餐完毕,通过程序对餐盘拍照识别,如果是光盘,用户则获得积分奖励。两年来,小程序收获用户近百万。而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粮食浪费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像柳济琛一样的年轻人和企业团体加入光盘行列。

  一款用AI技术解决食物浪费的小程序

  柳济琛在大二的时候看到一则报道国外“剩食烹饪派对”的新闻,开始关注餐饮浪费。他发现,国内在反对餐饮浪费方面,“光盘行动”的认知度很高,但身边真正能做到光盘的人是少数。因为这无法给参与者带来实际收益,也不能让参与者直接看到自身行为的公益成果,因而缺乏持续吸引力。

  如何让光盘行动得到更好的推广?2017年,一家餐厅给了柳济琛灵感:“就餐时,只要顾客做到光盘,服务员就会送一张专属记录卡,卡片积累到一定次数,就能换取小礼品。这种打卡奖励让珍惜粮食的人有了获得感,从而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为了让这个创意在更大范围内推行,柳济琛想了很多种实现方式。大数据时代,他首先想到的是让光盘和互联网挂钩。一开始,他试图让用户将光盘图片上传到网络后台,然后由志愿者在后台进行审核。但这种形式费时费力,操作也不便捷,不利于坚持。在试了多种技术选型后,他发现,使用AI实时智能识别技术可以取得最好的用户体验。

  很快,柳济琛想出一套方案:通过AI识别出是否光盘,如果光盘,则用户获得一定积分奖励;积分可用来做公益捐赠,由热衷公益的企业把钱送到需要的地方。此后,柳济琛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将这个方案申报了大学生创业项目。2018年,项目被一些企业家看中,得到第一笔投资,柳济琛团队便正式成立公司,将“光盘打卡”变成一份事业。

  光盘打卡,看似功能简单,但背后却有着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工作。小程序运行的关键在于光盘的精准识别,柳济琛坦言:“最初研发出来的软件跟‘傻瓜’一样,要么什么都光盘,要么什么都不光盘。”

  为了让软件能够准确识别,在研发阶段,这个不到10人的团体去往多个城市采集光盘样本,为AI积累数据。餐具和非餐具要能判断,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类别的餐具也要能区分。即便是同一种餐具,盛了米饭的和盛了菜的也是不一样的。柳济琛说:“我们去餐厅或食堂,举着手机拍人家的餐盘,一开始人家都觉得我们很奇怪。不理解是常态,被拒绝也是常态。有的餐厅觉得我们影响了他们正常工作,还有的担心我们是来检举曝光的。”

  但也不乏鼓励和支持。柳济琛回忆:“我们在山东一所大学食堂采样时,收残台工作的阿姨最开始是拒绝的。但得知我们是做光盘行动后,她竟主动加班帮我们。她说,每天看到那些浪费现象,也没有什么办法,现在有人来改变,是好事。”

  经过前期10万个样本数据的积累和小半年的技术修改,2018年10月“光盘打卡”正式上线。团队项目负责人之一程振旺说,他们是在用新科技手段解决旧浪费问题:“因为家人从事餐饮相关工作,所以我对餐饮浪费中的问题相对了解。大部分餐饮品牌的管理者也想解决食物浪费问题,但缺少可持续的倡导节俭的方法。我们其实是利用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这样的工具。”

  多种方式激励年轻人和企业加入光盘行动

  “光盘打卡”上线一年多以来,已经收获100万用户,月活跃用户达到20万。柳济琛介绍,小程序最初的10万用户主要是40岁以上的人群,现在则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没有老一辈人的那种饥饿体验,所以在爱惜粮食这件事上,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柳济琛表示,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团队对小程序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升级。“一开始主要只有打卡这个基本功能,之后我们加入了一些荣誉性的东西,比如用户可以把打卡获得的积分捐出去,500积分相应的配捐一块钱,还可以获得荣誉勋章以及红包奖励等等。最近我们把小程序做得更加游戏化,大家参与的时候会觉得更有趣味性。”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