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将设19条水鸟生态廊道
“候鸟湾区”:观鸟不愁没有好去处
受访人:陆穗军。观鸟专家、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副秘书长、广州海珠湿地“雁来栖”自然教育志愿者培训项目总召集人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黎存根 实习生 杨喜茵
暑期已经余额不足,却是到了为观鸟季热身的时候。珠三角作为成百上千万迁徒性水鸟的迁徙“中转站”,近年来市民游客对观鸟的热情不减,无论是专业组织的观鸟导赏活动,还是家庭或个人爱好者自发的观鸟活动,都越来越流行。
日前,广东省林业局正式印发《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称《规划》),从今年开始,珠三角地区将陆续建设19条水鸟生态廊道,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内滨海地带的联通性,开展廊道节点质量提升、水鸟栖息生境修复、科普宣教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候鸟湾区”。可以说,今后珠三角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不愁没有好去处。
A 水鸟迁徙“中转站”有利观鸟
《规划》提到,珠三角地区水鸟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海岸线长达1479千 米,岛屿众多,拥有广袤的滩涂湿地和发达的红树林植物群落。珠江口区域更是呈现“三江汇合、八口分流”的自然条件,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珠三角地区内城市公园和湿地公园众多,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植被丰富,是城市鸟类的聚集地。此外,珠三角地区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西路线候鸟重要迁徒路线的中端位置,是成百上千万迁徒性水鸟的迁徙“中转站”。
毫无疑问,这些天然的优势均有利于珠三角观鸟活动的开展。早在1996年,广州就已经有了比较专业的观鸟活动,随后广州每年观鸟活动的参加人数在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根据《规划》,以珠三角地区内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以及各类水鸟旗舰种的主要分布区域为核心,至2025年建成珠三角地区19条水鸟生态廊道,实现珠三角地区水鸟及其聚集区得到有效保护,珍稀野生水鸟的种群规模增长。
通过开展自然教育建设,打造一批大型的水鸟和湿地文化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建设,打造一批以水鸟观赏和湿地游览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在水鸟生态廊道的主要生态节点上发展湿地生态体验、水鸟休闲观光、生态科普教育、水上游览等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和主题为湿地人文体验、农家体验旅游、亲子旅游、亲鸟体验、渔家乐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B 水鸟生态廊道有利于观鸟研学发展
陆穗军认为,珠三角地区19条水鸟生态廊道的设置不仅将整个地区的候鸟纳入了保障体系,也将给观鸟等研学活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场地,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珠三角观鸟活动成熟且专业
陆穗军: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鸟爱好者和游客的需求,观鸟活动的组织频率不如去年,但是这方面的需求始终存在,组织相关活动的团体在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的情况下,活动还是得到不错的回响。
我们目前也有两个观鸟研学项目正在筹备,与行业好友商定9月、10月乃至明年的行价计划。整体来看,珠三角地区的观鸟活动经历了多年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观鸟导赏从业人员方面,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才越来越多,就连旅行社也花费大量心血培养专业研学游活动的组织者。
活动组织也是越来越专业,例如珠海鸟会每年都会在珠海淇澳岛开设专业观鸟比赛。我们此前也组织为期3天的从化流溪河源头溪头村观鸟研学之旅,设置了观鸟、赏蝶、鸟类丰度调查等专业活动。在鸟类丰度调查中,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进行定点观测,调查该地区鸟类出没情况,另外还要求学生做观测笔记和写心得体会,总体项目是偏专业化的。
希望让志愿者参与更多保护
陆穗军:总的来说,在观鸟研学等环境教育活动中,我个人认为林业部门是很支持的,现在大部分的保护区逐渐改变原来的封闭状态,向有专业组织的研学活动开放。在观鸟地点方面,我们也要正视有原来良好的观鸟点因为经济发展而消失,但是也有保护得越来越好的地方,省林业局出台的这个《规划》就是保护生态的同时,兼顾科普宣教和生态旅游。
在这些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的时候,除了让专业人士监测鸟类外,我也建议应该允许受过专业训练的观鸟爱好者和研学学生参与监测。保护生态不应该闭起门来,应该让民众参与一同保护。这样更能让社会大众感受该政策的益处,让保护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与自然均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