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45岁农民的创业梦:让害虫变身“致富虫”

2020
08-30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密密麻麻的蚂蚱在大棚里四处蹦跶,上蹿下跳,耳边是“沙沙沙”的扑腾声,30日,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麟绛街道堰漕村田间,整齐排列着两排白色薄膜温棚,45岁的刘海斌正戴着草帽,在大棚里喂养蚂蚱。

  蚂蚱又叫蝗虫,是公认的一种庄稼害虫。由于蚂蚱富含甲壳素,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且可以入药,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蚂蚱养殖者越来越多,刘海斌便是其中之一。

  刘海斌是堰漕村村民,祖籍山东,从事蚂蚱特色养殖已有5年。随着蚂蚱的营养价值被逐渐发掘,蚂蚱食品进入餐桌,刘海斌抓住这一商机,依靠小小的蚂蚱,走上致富路,让“害虫”变成“致富虫”。

  2015年,刘海斌开始发展蚂蚱特色养殖,并先后到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蚂蚱养殖基地,学习蚂蚱的孵化、饲养及管理技术等。

  学成归来的刘海斌,先在自家地里进行试验,每亩地能建3个50平方米的大棚,剩余的土地种植玉米草。由于气候差异,养殖初期,刘海斌遇到一些困难,他便及时请教山东等地的养殖大户,根据气候特点、蚂蚱生长习性等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天气,蚂蚱饲养方法不同。”刘海斌告诉记者,长治的气候与山东、河南都不一样,早晚温差较大且雨季时雨水较多,蚂蚱喜欢阳光充足、温度高、干燥的地方,养殖过程中要多铺一层塑料薄膜,既能保温,又防止雨水渗透,保障蚂蚱正常生长。

如今,刘海斌自己建有7个养殖大棚,并开设网店,蚂蚱销往山西、天津、东北、上海等各地。 李红卫  摄

  在防护方面,刘海斌介绍,必需设置专门的安全网,然后在大棚外围好护栏,双层保护加强基地管理,既能防止蚂蚱飞出,还能防止喜鹊等动物啄食蚂蚱,不会造成蝗害。

  试验成功后,刘海斌逐渐扩大养殖规模。2019年,他成立长治市亨兴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亨兴凯”,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形成集蚂蚱养殖、食料、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该村及周边乡镇的十余家农户纷纷加入公司。“现在,农户们依靠蚂蚱养殖,平均每年能增收两万多元,有的能增收五六万元。”刘海斌说。

  “蚂蚱养殖投入小,见效较快,劳动强度低,适合农村闲散劳动力饲养。”如今,刘海斌自己建有7个养殖大棚,并开设网店,蚂蚱不仅销往山西各地,同时他在天津、东北、上海都有客户,每年产量基本都供不应求,依靠蚂蚱养殖及相关产业,一年收入20余万元。

  谈起现在的生活,刘海斌乐呵呵地说:“以前,我在太原、山东等各地奔波挣钱,现在不仅能待在家里,照顾家人,收入也增多了。”下一步,他计划持续扩大养殖规模,上马深加工装备,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完)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