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菌感染夏季多发 有效预防需把好食品和水源关

2020
08-3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志贺菌感染夏季多发 有效预防需把好食品和水源

  志贺菌几乎“无孔不入”,吃了被污染的自来水冲洗过的瓜果蔬菜、喝了被污染的生水等,都会造成感染。因此最重要的还是预防。

  本报记者 陈 曦

  腹泻病是夏季常见病,很多时候,腹泻会在几天内自愈。但有些腹泻对健康危害巨大,比如8月下旬,安徽寿县保义镇居民493人陆续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据安徽省市县联合调查组初步调查,判定为志贺菌感染所引起。

 

  说到志贺菌,人们普遍会感觉陌生,但提起它的别名“痢疾杆菌”,人们就会觉得熟悉很多。志贺菌这个名字的由来,源于它的发现者——日本科学家志贺。志贺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一类,在人和灵长类动物的肠道致病菌中最为常见,是引发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体。

  专家表示,志贺菌几乎“无孔不入”,吃了被污染的自来水冲洗过的瓜果蔬菜、喝了被污染的生水等,都会造成感染。因此最重要的还是预防。专家提醒,公众应注意日常饮食习惯,相关部门也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水厂卫生质量管理,防止食品及水源受到污染。

  人群普遍易感,夏秋季须格外注意

  “志贺菌所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床上称之为细菌性痢疾。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天津泰达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郭颖解释,所谓“里急后重”,即下腹坠胀,排便欲望强烈,但却无法排尽。

  “从传播途径看,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为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消化道传播。”天津市疾控传染病控制室传染病科主管医师高璐介绍,志贺菌从粪便排出后,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在流行季节,如果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季节性,通常5月开始上升,8月到9月达到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夏秋季节发病率升高可能与降雨量多、蚊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机会多有关,所以夏秋季节要当心志贺菌的‘偷袭’。”高璐表示,人群普遍容易感染志贺菌,很少量的志贺菌就会引起感染,尤其是肠胃发育不完全的孩子更易被感染。志贺菌感染年龄分布有2个高峰,第1个高峰为学龄前儿童,第2个高峰为青壮年,可能与这些人群日常活动中接触病原菌机会多有关。

  志贺菌引起的腹泻对健康危害很大,幼儿感染志贺菌可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率很高。每年全球感染志贺菌的人数高达2亿人,有上百万人需要住院治疗。其中很大部分的致死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可导致多达50万人死亡。

  专家告诫,预防细菌性痢疾,要防止水体感染。这是因为志贺菌在体外生存力较强,可在瓜果、蔬菜以及污染物上生存1—3周,通常温度越低,志贺菌生存时间越长,特别是它可以在水里潜藏很长时间,在37℃水中能存活20天,在冰块中能存活96天,因此要特别注意用水安全。

  肠道传染病病因多,需要到医院确诊

  郭颖认为,治疗细菌性痢疾,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对于控制疾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是针对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治疗手段。如环丙沙星、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等许多广谱性抗菌药物对志贺菌属都可以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

  “对于细菌性痢疾,还可以对各种症状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郭颖介绍,比如对腹痛、发烧、恶心等不适症状,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加以缓解;对于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严重继发性病症,可采用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物补充体内大量流失的水分、电解质等物质;对于肠道炎症疾病所引起的里急后重、下腹胀痛、粪便稀薄等病症表现,伴随持续、剧烈的腹部疼痛,可使用中成类药剂、抗胆碱能药物进行治疗,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治疗期间,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脱水轻且不呕吐者可给口服补液盐冲服。”高璐表示,症状较轻的患者在充分休息、对症处理和医学观察的条件下可不用抗菌药物。

  不过,引起腹泻的肠道传染病并不只有志贺菌一个元凶,目前已知相关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如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还有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等。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各种家禽的肠道、内脏和肌肉,各种海产品,以及肠道传染病患者或带菌者的肠道排泄物中。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