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长征七号01指挥员:坚守寂静无声的椰林

2020
08-3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伴随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取得圆满成功,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王光义受到了广泛关注。8月24日,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休假中的王光义和他的女儿。01指挥员是如何炼成的?欢呼和掌声背后,发射场里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航天人坚守孤独?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随着采访的深入慢慢浮出水面。

 

  “5、4、3、2、1,点火!”人们认识01指挥员王光义,是通过电视直播里他为火箭发射倒计时读秒的高光时刻。

  他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双料01指挥员。

  每次发射任务成功后,或长或短,王光义都会赋诗一首,这是他表达情绪、抒发情感的方式。

  2017年毕业季,时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的胡海岩院士在毕业寄语中描述了他脑海中的毕业生群像,这群“为梦想而生、坚定而执着”的人里就有王光义。

  1990年,初中生王光义在政治期末试卷里看到了这样一道题目:我国第一颗商业卫星在哪发射。这是他第一次知道在祖国大西南有个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地方。

  从深山峡谷中的西昌,到海岛边陲的文昌,少年时代的太空梦是他进入航天领域工作的起点,这份初心至今没有改变。

  发射任务的“执行导演”

  1个多月前,王光义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7月23日12时41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就是王光义。

  “5、4、3、2、1,点火”,发射场传来巨大的轰鸣声,火箭拔地而起,整个发射场都为之震颤。

  坐在发射指挥大厅正中央的王光义,只是稍稍舒了一口气,眼睛依然死死地盯着指挥大屏上火箭飞行轨迹的曲线,仔细辨听着调度传来的测控跟踪声音,密切关注着每一个关键动作的顺利完成。

  30多分钟后,探测器与火箭顺利分离、准确入轨,大厅里顷刻间沸腾起来,一夜未眠的疲惫被所有人抛诸脑后。

  “问天路上向天问,勇攀高峰航天人;攻坚克难新奇迹,长五遥四踏星辰……”当天,王光义一口气写了4首诗,表达内心的澎湃。

  这已经是王光义第4次担任01指挥员,4次任务均实现了精准到秒的“零窗口”发射。

  王光义被人记住的是发布点火口令时的高光时刻,但鲜为人知的是,发射现场来自各个分系统的数百条信息都要在他这里汇集,由他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决策。

  “就像一根针,承上启下,对上联系上级指挥部,对下联系分系统指挥员。”王光义这样形象描述01指挥员的作用。

  作为一场发射的“执行导演”,王光义是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他不仅掌握了火箭和发射场20多个分系统的工作内容,还精通组织指挥模式、测试发射流程和应急处置预案等重要工作。

  “业务上的大拿,生活中的大哥,工作中的大管家,决策判断的大局观,应急处置的大心脏。”爱思考的王光义总结出了01指挥员的几“大”特点。

  成为01指挥员,王光义整整用了17年时间。

  1999年,他从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本科毕业后,来到了位于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守着横断山脉一待就是14年。

  2013年,他告别妻子和女儿,走进了还在建设中的海南文昌发射场。

  发射场里的日与夜

  万事开头难。

  测发流程新、航天产品新、技术状态新、设备设施新、参试队伍新、指挥模式新、气候环境新……全新的文昌发射场考验着第一批建设者。当时的工作人员中,在西昌执行过发射任务的不到20%。

  3年间,蓝天、白沙、碧海、椰林,这些海南岛的美景,王光义并无暇欣赏。白天跑现场解决问题,晚上加班开会,讨论试验文书,确定每一条口令、每一个时间节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他们完成了很多拓荒性的工作。

  2016年6月25日20时,王光义在发射指挥大厅下达了人生中也是文昌发射场里的第一个点火口令,我国新一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呼啸而起,在海天之间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

  王光义和同事们3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圆满结果。

  王光义常说,航天人的工作状态只有两种:执行任务和准备执行任务。等待的时间越长,发射那一刻的喜悦就越是刻骨铭心。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迟来的“胖五”终于再次起飞,熟悉的掌声又在文昌发射场响起。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复飞发射成功!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