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主要类型,去年国内乡村旅游人次达30.9亿,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一半以上。同时,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住个农家乐、吃个农家菜,钓个鱼、摘把菜,而是希望在乡村旅游中感受文化、愉悦身心、留住乡愁——
游遍了名山大川,逛完了名胜古迹,“到乡村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出游的新选择。据统计,2019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60.06亿,其中乡村旅游30.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一半以上。今年1至8月,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数为12.07亿人次,开工率达94.5%。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看个景、吃个饭,而是希望在乡村旅游中感受文化、愉悦身心、留住乡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地方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来,并让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让游客与旅游地产生共鸣。
乡村旅游需求从“美丽风景”转向“美好生活”
去乡村旅游,你想体验什么?观赏田园风光肯定不是唯一目的。
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转变,乡村旅游内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近日举办的全国乡村旅游和民宿工作现场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列举了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从自然观光转向生活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在乡村住下来,体验农事劳作、体验乡野生活;从初级产品转向特色化、精品化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住个农家乐、吃个农家菜,钓个鱼、摘把菜;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在乡村旅游中感受文化、愉悦身心、留住乡愁。
需求升级自然要求内容改变。可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乡村旅游供给远远落后于人们的旅游需求。北京延庆民宿联盟秘书长司欣然,服务着延庆15个乡镇的48家民宿单位。这几年,她和同事一直努力为民宿主们做培训,以开发更多乡村旅游项目满足游客需求,但总是感觉很吃力。“以前,民宿主要提供住宿,保证安全卫生即可。可现在,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有希望在民宿做手工艺的,有来民宿办读书会的,有来看星星的,甚至还有想听房东讲延庆本地长城故事的。”司欣然说,这些需求早已脱离了单纯的吃住,对民宿主们是很大的挑战,“所以,现在开民宿不是简单地弄个房子收房费,乡村旅游也早已不是吃吃农家菜,住住农家乐”。
如何用文化丰富旅游内容,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胡和平给出了路径方向:深入挖掘乡村人文资源,用好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俗礼仪,同时鼓励乡村与文艺院团、文化馆(站)、文化企业合作,将更多文化内容注入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尽管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但不得不承认,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记者注意到,在全国乡村旅游和民宿工作现场会上,与会代表发言中提及这个问题,谈得最多的是“我们打算怎么做”而非“我们已经做了什么”。
一些欠发达地区,在村里建了个村史馆或者立块碑介绍一下当地的民俗传说,就认为增强了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这种对文化与乡村旅游关系的认识,显然还比较浅薄。
让人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磁场”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村委会主任王创战,是全国乡村旅游和民宿工作现场会上唯一一个进行交流发言的村级代表。这种“待遇”的背后是袁家村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出色表现——全村只有286人,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10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
袁家村没有什么历史文化资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是什么吸引着万千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向这个关中的小村子?很多到过袁家村的游客,也很难讲清楚,但总能在那里感受到一种“乡村文化的磁场”。
王创战介绍,袁家村旅游把关中民俗作为主题。保留乡村文化遗产,重新挖掘并展现几乎消失的传统元素,是袁家村塑造怀旧空间氛围、重建乡村景观的重要手段。走进袁家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传统建筑鳞次栉比,小巷两边全是特色十足的手工作坊和店铺,有油坊、醪糟坊、豆腐坊、辣子坊、面坊、茶坊、醋坊、布坊、药坊……传统农具、大车、石槽、磨盘、拴马桩等老物件点缀于村内各个角落。袁家村对各种乡村“古物”的利用,烘托出乡村的原始风貌。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甚至被遗弃的乡村老物件,已经成为袁家村乡土文化的象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