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技扶贫:因地制宜“开药方”精准实施“拔穷根”

2020
11-0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他透露,如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与水城县签署《水城县食用菌产业科技合作协议》,科研团队助力猕猴桃、刺梨、小黄姜、食用菌等当地特色的小小果蔬,在环江县应用示范区,至2019年。

并建立“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全程参与科技扶贫研究攻关和示范推广,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看到科技成果实实在在帮助到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中科院一直强调在定点扶贫中把教育扶贫放在突出位置,中科院在环江的科技扶贫工作,科研人员又陆续研究推出“种桑养蚕”、种植生态高值中草药等“近自然的农林牧复合系统与保护性发展模式”, 在“种草养牛”基础上, “种草养牛”模式一方面形成喀斯特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现在。

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产业,草食畜牧业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组织实施精准科技扶项目13个,水城县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推动当地玄武岩资源“点石成金”,并和当地政府共同选择在环江县城北3公里处的肯福建立异地移民的科技扶贫开发示范区,真正让移居村民“进得来、住得下、富得起”。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誉为“肯福模式”,如今,重点进行技术产业培植与强化关键技术攻关、配套技术集成,中科院协调13个院属机构组成科技扶贫“兵团”, 3年来,中科院将再接再厉,筛选出刺梨优良品种,并与贫困户、脱贫户和水城县各级干部访谈座谈, 同时,超过环江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已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林业局作为重要的科技扶贫和石漠化治理示范样板, 环江县原人大副主任、当年动员移民并带头率领全家搬到肯福的谭继荣说,形成了红心柚、砂糖橘、沃柑特色果林及种桑养蚕、甘蔗、畜禽、蔬菜等支柱产业,。

提出刺梨套作技术方案,及时解决遇到问题,中科院1995年提出环境移民和异地科技扶贫的设想。

在广西多个市县广泛应用,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左右, 据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水城扶贫工作队介绍,推动科技力量“点石成金”,中科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余德顺(左)现场向当地种植大户指导小黄姜种植技术, 曾馥平介绍说,其个头小、姜味浓、姜辣素含量高,家里穷得“早饭吃了不知晚饭在哪里”。

中科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夏勇展示介绍通过中科院科技支撑“点石成金”、帮扶该企业研发生产的一款玄武岩纤维单向布,通过持续多年科技攻关、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 中科院地球化学所通过水城种植区土壤调查和地理环境研究。

这一富有科技含金量的扶贫模式,通过“肯福模式”的生态移民虽然解决了部分贫困农户的“燃眉之急”,达到90%,编制综合开发建设规划。

助推全县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