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物修复师40载:延续生命更甚于重获生命

2020
12-14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网兰州12月13日电 (张婧)“文物修复的工作,一方面是复原旧时光,再者,要将其‘生命’进行延续。”赵莉致力于文物修复40余年,数千件纸质和绢本文物因为她的伏案坚守,而获得第2次生命。

  赵莉在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工作,其先后在故宫博物院、日本德岛大学和山梨株式会社学习深造,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文物安全的病变劣化进行稳定处理。

  近日,赵莉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抢救性修复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长久性保存的问题。她认为,在保证“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更应该从修复材料、工具、技艺等多方面做努力,并举例说自己十分注重对染纸的选配。

图为赵莉修复工作。(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图为赵莉修复工作。(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40年前,赵莉第一次接触文物修复时,看到破损残缺的文物原作,她感到格外痛心,但目睹师傅一番修补之后,她又如同看到了曙光。于是,从修复站姿开始学起,擦案台、认识工具、熟悉修复工艺流程等,这些都成为她的工作日常,虽然枯燥,但每一项都认真完成。

  待基本功打好之后,赵莉终于从师傅手中接过工具,开始修复生涯中的第一次操作,“很小心,也很用心,像是呵护婴儿一样修复每一处残缺”,她还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清洗、揭裱、补画、全色等工序。此后,她便每日与刷子、尺子、镊子等20多件工具为伴。

  就这样,赵莉不断尝试、练习,从最简单的操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赵莉说,她在修复巨幅敦煌壁画——《天宫伎乐图》时,因作品较大,所遇困难难以想象,只能以地为案,趴在地面上工作的状态一直维持了3个多月。在修复过程中精心设计、创新思维,拓宽了对材料的选用范围,也在原有的装裱材料上大胆创新,打破传统装裱模式,该项目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计,其工艺及技术达到该省先进水平。

  据悉,赵莉为《八千年书法源流展》《红军长征百将墨迹展》《故宫博物院宫廷文物展》《少数民族文物展》《古塞奇珍——甘肃古代简牍及汉简书法展》《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书画修复项目》;明代绢本《青绿山水》、清代绢本《八骏图》、清代纸本《山水花鸟》、清代纸本草书、清代徐世昌纸本行书、清代锦《藏医图》、徐悲鸿等近百个展览的书画作品和名家遗存进行修复装裱。

  正是因为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赵莉被甘肃省妇女联合会评为2018年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同年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个人”入围奖,2019年荣获首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荣誉称号和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完)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