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恩人啊,你救了我们一家……”一见到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牛焕江,宋永香就扑上来,拉住他的手泣不成声。
丈夫张晓安款步上前轻抚妻子的肩膀安慰道:“别哭了!”
“款步”对张晓安来说委实不易,他患帕金森病多年,肢体僵硬,行动只能靠轮椅。牛焕江和主任医师朱先理为他做了DBS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张晓安才得以恢复行动能力。
“手术前行动很困难,一次摔倒,摔断了5根肋骨,我们都绝望了!”宋永香哭着说。
在邵逸夫医院,像张晓安一样通过手术重新站起来的患者,已有上百人。
“我们DBS手术的成功率达到100%。”该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义荣说。
这样100%的成功率,是如何取得的呢?
抗击帕金森病的一支劲旅
1817年,英国医生詹姆士·帕金森撰文披露一种以手脚抖动、肢体僵硬、动作迟缓为症状的疾病。这是人类第一次公开描述这一疾病。此后,这一疾病便以帕金森名字命名——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旦发生便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进加重且无法逆转,只能缓解症状,却无法根治。”王义荣说。
帕金森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研究表明,用脑多的人更容易罹患此病,且男性患病率要高于女性。目前,帕金森病已成为中老年人仅次于心脑血管、癌症后的“第三杀手”!
“中国是帕金森病高发国,全球500多万名患者,中国占了250万名,并以每年10万名的数量在增长。”王义荣说,“帕金森病开始向低龄化发展,‘青少年型帕金森病’约占患病总人数的10%,年龄最小的患者仅18岁。”
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帕金森病专家吕文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很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她接诊的患者中许多人对初始表现的手抖、走路不稳、动作缓慢等症状误认为是年纪大所致,因此耽误了早期治疗。有调查表明,我国近3/4的患者没有接受正规治疗。
人类一直在与帕金森病抗争。
20世纪50年代,瑞典和日本科学家研发出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左旋多巴,这一药物能迅速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但人们很快发现,该药有个“蜜月期”,耐药性强,只能不断加重药量,药效却越来越弱。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法国科学家把电刺激用到帕金森病上,发明了脑深部电刺激术:在大脑特定区域植入电极,通过高频电刺激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使患者恢复部分活动能力。
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DBS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之一。”吕文对记者说,“其优点是创伤小,副作用和并发症少,可全面改善疾病的症状。”
但由于进口的起搏器加上手术费用需要30多万元且要自费,大大影响了这一手术的推广。
“近年我国的帕金森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清华大学成功研发出变频脑起搏器,获得欧盟CE认证并进入国际市场,清华下属的公司由此成为全球第二家在原产国取得注册证并上市销售的企业。这标志着中国在神经调控领域迈出了伟大的一步。国产脑起搏器不但价格低于国外,而且还可变频。这一科技成果推动了我国DBS手术的进展。现在我们采用的大多是国产起搏器。”王义荣说。
2003年,邵逸夫医院施行了浙江省首例DBS手术,由朱先理和牛焕江完成,手术非常成功。
为了开展这一手术,朱先理和牛焕江曾先后赴德国学习DBS技术。
2004年,该院成立帕金森病及脑功能性疾病综合门诊,开始组建团队,与帕金森病抗衡。
10多年来,该院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与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支由40多位各科专家组成的团队,与帕金森病这一人类至今尚未攻克的顽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尤其是已形成了一套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同作战的医疗模式。
这个专家团队已成为我国医疗战线抗击帕金森病的一支劲旅。王义荣是擎旗者,他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的教学、科研和医疗实践,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他率领的这支团队能征善战:朱先理是我国最早实施DBS手术的帕金森病专家之一;牛焕江则是抗击帕金森病的新锐,这位护士口中的“牛哥”“牛叔”,2003年硕士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帕金森病中,很快成为技术能手;神经内科专家吕文钟情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与研究,她曾先后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中心、美国罗马琳达医学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纽约长老会医院进修学习,是帕金森病医疗团队的主力。
一切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
近日,记者在邵逸夫医院手术室观摩了一台DBS手术,主刀医师是朱先理和牛焕江。
当测试电流接通的瞬间,70岁的帕金森病患者卢某某僵直的腿马上能弯曲了。
手术成功!
现场负责评估的吕文告诉记者:“从2003年至今,我们的DBS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的成功证明我们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