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公益瘾者”的26年:建助学网、为5000老农拍肖像

2021
03-17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为5000老农拍肖像,把名著送进乡村孩子书包

  “公益瘾者”阎志强26年的公益人生

  本报记者陈春园

  二十六载,从资助贫困学生,到关爱鳏寡孤独,再到关切生命、关怀人文、关注心灵……  

  他做公益成瘾,倒贴工资,婉拒进京机会,扎根红土地,可谓“不疯魔,不成活”。

  他叫阎志强。20多年前初见,他便给人一种“异其质”的感觉:瘦削,冷峻,双目如炬,直指人心。

  岁月磨砺,正应了他的字“岩默”——如泰山巉岩,默然静立。志愿者们说,平时只有听到受资助孩子考上大学,看到被关爱老人重拾笑容时,他才难得咧嘴一笑。

  在网吧创建的助学网,让他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

  公益的种子藏于阎志强的儿时记忆。1974年,阎志强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赣江边的一个小村庄。7岁时,年幼的妹妹在家门口小池塘溺水而亡,成了他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

  1993年,师范毕业的阎志强,在南昌市爱国路小学当班主任。他发现班里的两名孤儿每月会定期收到一笔匿名捐款。费尽周折,才知道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默默奉献爱心。自此,他也加入了资助行列,开启了一生的公益旅行。

  1999年,阎志强担任共青团南昌市东湖区委副书记。那一年,他开始筹备建立网络平台,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帮助贫困孩子圆上学梦。

  在南昌市叠山路边阴暗的星港网吧,他结识了热心的年轻网管傅登继。两人边摸索边学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建立了“东青在线”助学网站。这个在网吧创建的助学网,后来在全国公益领域都颇具名气。

  阎志强清楚记得,有次他在南昌市城乡接合部的豆芽巷访贫,发现了一位贫困户老郭。老郭正用因静脉曲张受损的双腿,孤身一人拖着三轮车拉货,供养当时只有8岁的小女儿读书。为了拍摄劝募报告照片,阎志强陪着老郭一起帮人拉货。老郭在前面蹬,阎志强在后面推,几天朝夕相处,他们无话不谈,成了朋友。

  一天,当他们经过一栋居民楼时,一袋垃圾突然从天而降,差点砸中阎志强。平时胆小怯懦的老郭,忽然青筋直暴,对着高楼破口大喊:“你知道楼下的人是谁吗?他是我的恩人,动他一根汗毛,我和你拼命!”说到这里,阎志强感慨:“只有父母,才会对伤害自己孩子的人这么发怒。”

  公益路上,正是那些无助的眼神、感恩的场景,支撑着他26年如苦行僧般笃行。2003年3月,“东青志愿者协会”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阎志强作为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

  装满名著的小书包,飞进乡村孩子的梦里

  2014年,在江西武宁山区助学寻访时,阎志强碰到一位喜欢读书的山区小女孩。

  在助学日记中,阎志强曾记录了这么一段话:“大人夸她喜欢看书。她就蹦蹦跳跳地抱了本《语文》书出来,告诉我说这是她最喜欢看的。我问,还有没有哪本童话书或漫画书是你的最爱?孩子竟然不开心地嘟起了小嘴,眼神迷茫,摇摇头说,她只有这个。”

  这次经历孕育了“名著小书包”公益项目。

  为了缓解农村孩子“优秀读物匮乏”与“不良口袋书泛滥”的双重阅读危机,阎志强担任主编,联合江西美术出版社,与全国专家学者一起,精心出版了全国首套专门面向乡村孩子的“名著小书包”系列丛书。

  “全套丛书共60本名著,从小学到高中按年龄段分5个‘书包’,每个‘书包’12本。”阎志强说,“希望5个‘名著小书包’逐渐积累,成为陪伴乡村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小书柜。”

  一本本精美名著“长着翅膀飞向”农村孩子,一封封感恩回信又“长着翅膀飞到”志愿者身边。

  “我是一颗种子,从前以为自己只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我努力呀努力,终于长成了一棵星星树。实现了一个人的愿望,我就拿一颗星星贴在我的树枝上。你知道吗?我有多喜欢你们送的名著小书包。”江西省兴国县方太乡井口小学的林艳同学,在写给“名著小书包”的信中激动地写道。

  2007年是阎志强公益路上极其重要的年份。一个名为“崛美”的公益组织破壳而出,旨在发掘民间老艺人,保存民间艺术资料。

  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万昊,是该项目发掘的第一位老艺术家。2007年,万昊已经95岁高龄,身体极其虚弱。阎志强费尽周折找到了他,并带领志愿者全力投入万昊艺术生涯的抢救性发掘行动。一年后,万昊在阎志强整理的《万昊艺术年表》上签完字,5天之后便与世长辞。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