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强晓玲)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母亲节,让我们倾听女记者“家的故事”》的报道。
“妈妈,您是我生命中的火车头,如果没有您的指引,我可能今天还不知道身在何处。”
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在襄樊(今湖北襄阳)一个万人纱厂工作的谢湘,被母亲告知“一定参加高考”,她一度退缩,因为不想放弃看似“光明”的前途,更怕荒废的学业无法捡起,是母亲谢慕兰一封封飞抵的家书,和夹在其中的复习资料,点醒并给了她信心。
多年后,读完大学,到北京工作后,当谢湘看到曾经工作的国营大厂,“说倒闭就倒闭了,那些工友也四处在外打工”时,她给妈妈的家书中这样写道。
“家书是母亲手系风筝的那根柔软的长线。”首都女记协副会长、中国青年报社原副社长,如今已经66岁的谢湘说,多年来,在她们四姐妹面临插队、入党、高考、留学等人生关口时,母亲都以家书倾心交流,用自己的智慧帮她们走好人生之路,“这就是母亲的力量”。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建设好家庭不仅关乎小家幸福,而且是社会、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有道是家和万事兴。近年在我国持续开展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一批女记者的家庭成为践行文明风尚的亮眼“明星”。
谢湘母亲的家书,让姐妹们挺过一个个挫折难关,遇见美好。
人到中年的周飞飞,一边是工作重任,一边是家庭重担,依旧用尽一切方法,把孝敬老人视作生活馈赠的幸福。
红袖标、红马甲,退而不休的邸彩霄说,中华民族讲究的是孝道,言传身教是对晚辈最好的教育。
母亲节,让我们一起倾听女记者“家的故事”。
“家书是母亲手系风筝的那根柔软的长线”
1977年10月,谢湘收到妈妈的一封信,“马上开始准备参加今年的高考”。
彼时的谢湘已经是襄樊棉纺织印染厂的团总支副书记、厂团委常委,工厂重点培养对象。收到家书,她的内心是抵触的。
自此,随着一封封从武汉寄往襄樊的高考复习资料,让谢湘有了一试的决心。
那是一段被母亲推着向前的爬坡路。
凌晨3点一个人在厂区公共盥洗室苦读,白天依然要去挑沙子的谢湘,最终如愿考入武汉大学。她说:“如果没有我妈妈,那一次,两眼一抹黑的我,到哪去找复习资料,可能就和一个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可能就是我的终身遗憾。”
母亲出身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是著名的翻译家,母亲家中四个兄弟姐妹都是大学生。谢湘说,这种“基因”,在姐妹们心里一直存在。
↑谢湘(后排右四)全家给母亲(前排右二)祝贺93岁生日。受访者供图
谢湘记得很清楚,自己在工厂时曾因出身问题抱怨过母亲。那一次,母亲的回信很厚很厚,她说,“接到你的信,我们也很难过,但是党有一句话‘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我和你爸爸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先后入了党,说明党对出身是不会歧视的,只要你努力工作。”
就这样,母亲与四姐妹之间的家书,来来回回一写就是几十年。1999年,姐妹们发现了母亲收藏在一个大箱子里的全部信件。翻着几十年的书信,当时已经在中国青年报社记者部担任主任的谢湘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书信,这分明就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
20世纪70年代起,谢慕兰老人保留了家人之间的往来书信2000封。谢湘四姐妹自费将老人珍藏家书整理出版,三卷五本共计170余万字的《慕兰家书》成了母亲70岁生日的礼物。
↑谢湘妈妈与孩子们的家书。受访者供图
如今,《慕兰家书》部分原始家书被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藏。2020年,入选中华世纪坛“见字如面——2020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受到了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妇联的关注。
“家书抵万金,我们跟母亲之间的这种书信情感让我们收获了更多的爱。”谢湘说,无话不说的家书反映出母亲在教育子女时的用心良苦,“她愿意让孩子走出去,去开阔眼界,又用书信如手中的风筝线,在拉拉扯扯中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要真正把孝敬老人视作生活馈赠的幸福”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教、家风非常重要,而对于社会而言,提升家庭的文化与道德水准,至关重要。”谈及家庭、社会、责任,周飞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