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等地一些孤儿院陷入粮食匮乏的困境,3000多名幼小多病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
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多名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蒙古语,译为母亲)”在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
原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包头市中心医院)儿科护士长胡景兰是首批奔赴上海接送孤儿的医护人员之一,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胡景兰向记者讲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背后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图为派往上海接孤儿的刘丽恩(左)和胡景兰。 严宏莲 摄
为保证这些孩子们在来内蒙古的路上,生病后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当时组织选派了刘丽恩、王信生和胡景兰3名医务人员去上海接这些孩子。
胡景兰当时担任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护士长,已有7年的儿科从业经验,熟悉儿科业务技术,熟练掌握儿科各种技术的操作,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刘丽恩是包头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包头的儿科专家,对儿科疾病诊断准确,治疗得当,多次成功抢救危重患儿。
王信生是包头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护士长,是一位优秀的外科护士,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共产党员。
“我们3人的主要任务,是这批孩子从上海到包头一路的医护、保健和安全工作。”胡景兰说。
据胡景兰回忆,她们3人于1960年4月17日晚起身赶赴上海,4月21日上午到达。“育婴院负责人先介绍孩子们情况,下午给孩子们检查身体并记录下来,晚饭后开始交接任务,清点孩子人数。”胡景兰说。
胡景兰第一眼看到孩子们可爱的小脸和那瘦弱的身体,听到他们发出的“咿咿呀呀”声时,心情非常难受。“因为我是搞儿科的,特别疼爱孩子们。看到他们缺少母爱,我想我应该像母亲一样爱护关心他们。”胡景兰说。
火车开出上海大约3到4个小时,孩子中就有哭闹的。“上海育婴院怕孩子们去内蒙古冷,给每个孩子都穿了一身新棉衣,但火车车厢太热。我们就给孩子们脱去棉衣,在浦口乘轮渡过江时,江风呼呼,气温下降,我们又赶紧给孩子们把棉衣穿上。”胡景兰说。
胡景兰回忆,当晚孩子们就有发烧、咳嗽、腹泻。“我们3个人一晚上忙个不停,给孩子们测体温,检查脉搏、呼吸及肺部情况,协助保幼员喂水、喂药、喂奶、更换尿布。”
图为2002年胡景兰和被抚养的上海孤儿赴上海寻根访问。 严宏莲 摄
一名3个月大的孩子病情较重,胡景兰负责重点守护。还有16名孩子患结膜炎,胡景兰和王信生一天4次给患儿点眼药,车身震荡,操作不易。刘丽恩作了旅途日记,详细记录了孩子们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
经过一路的治疗与护理,整整100名孩子终于平安顺利地到达包头。
一路的陪伴和照顾,让3位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身体都非常疲劳。胡景兰当时已经怀孕4个月,感觉有宫缩,先兆流产,但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坚持回到了包头保胎。
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多年后,他们中有医生、教师、牧民、公务员、高级工程师,在各自岗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60多年已经过去,当初最小的孩子也已年过花甲,当年帮助和抚育了这些孩子的“额吉们”也已垂垂老去,可这份超越血缘、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爱永不会褪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