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水:寻找“伤口”的人们

2020
09-17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黄河治水:寻找“伤口”的人们


  窦全瑞站在河水中,裤腿卷到膝盖。

  他俯身摸着一根藏于水中的水泥管,一步步顺着管道摸到几十米外的河对岸。

 

  继渤海、长江之后,黄河流域也迎来史上最大规模排污口排查。8月24日,生态环境部组织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第一批试点地区现场排查工作正式启动。包括窦全瑞在内的300余名环保排查人员在青海和甘肃集结,利用APP、水陆空齐上阵等方式,对黄河流域进行全面“摸底”。

  此次黄河流域排污口排查将岸上和水里打通,终结环保人不下水、海洋人不登陆、水利人不上岸的局面。

  多年来,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2019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五类水占比达8.8%,明显高于全国3.4%的平均水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上阵

  爬桥下河吊绳索

  8月26日,西宁11排查组组长窦全瑞与组员在南川河(湟水河支流)边,发现了一根水泥管。

  水泥管一端露于岸边,被泥沙覆盖大半,延伸的其余管道则藏于水面之下。

  窦全瑞怀疑,这是在水里偷着排污。

  在判断河水深度后,窦全瑞脱鞋下水,摸着这根水泥管,淌着河水一路到河对岸。尽管将裤脚卷到膝盖,水深处仍淹到大腿。

  到达对岸后,窦全瑞发现此管道用作引水灌溉农田,并非排污口。

  “这次排查要求有口必查,不遗漏任何一个可疑排口。”他说。

  一周下来,窦全瑞这组一共完成119个排口,其中核查APP推送的疑似排口91个,新发现28个。

  同一天,来自甘肃省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天祝分局的赵生文,为排查排污口则爬上了桥。

  青海西宁城北区文苑桥下奔涌的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

  8月下旬正值汛期。赵生文说,当时看到湟水河边树木茂盛,加上汛期水位高、水流快,他们无法到岸边查看排污口情况,所以选择爬上文苑桥下方的拱形桥梁,以便看清桥下有没有隐藏的排污口。

  汛期的湟水河水汽足,上桥前,赵生文用脚探了探桥面,有些打滑。他想了个土办法,在桥下踩踩土,土里有沙,增加鞋底摩擦力。随后与两名同伴慢慢爬上近20米高的桥梁。

  “排查组多次强调排查时务必注意安全,但时间紧任务重,没多想就上了。”事后回想,赵生文才感到后怕。

  找了半小时,由于河岸树木太多,看得不太清楚,赵生文不甘心,三人又下了桥。赵生文拿出绳索往腰上一系,绳索另一端系在岸边栏杆上,抓着绳索往下吊了十余米,到桥下近距离看了个遍,又找了半小时。最终确认,这座桥下没有排污口。

  “从之前经验看,一些重点岸段的桥下、林下和水下往往是排污口集中的地方,我们称之为‘三下五处二’,只有到现场看才放心。”赵生文说。

  像窦全瑞、赵生文这样的排查人员,还有300余人。他们来自黄河流域的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7个省份和8家生态环境部系统单位(黄河流域局、海河流域局、淮河流域局、华南所等)。其中,参与青海排查的有132人。

  这次人员进场前,生态环境部组织各地用无人机180架次,对排查范围进行全覆盖航测,形成了20多万张影像照片,影像分辨率0.1米,花了整整3个月完成无人机航测和解译,建立了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及手机APP系统。比如,湟水河排查范围内,12个工业园区、39个水源保护区以及多个历史排口位置,在APP系统上一目了然。

  无人机+大数据,是一级排查。无人机发现的所有疑似排污口、敏感点位、重点点位(如工业企业)以及历史排口位置等,逐一甄别录入排查APP系统,合计有5310个疑似点位,作为此次现场排查的靶向目标。其中,青海省1823个,甘肃省3487个。

  300余名排查人员将对APP推送的5000余疑似点位,逐一排查核实。

  无疑,这是一次全盘摸底行动。

  断点

  对不上的排污

  黄河流域排污口排查,迫在眉睫。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宁,天下平”。

  多年来,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不足、用水粗放、超标排污等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