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随时随地都会陷到泥坑里,“我们在1965年秋天到1966年之间格尔木通唐古拉路段,许多像吴战瑞一样的年轻人来到格尔木来到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总段。
1964年青海省察汗乌苏养路总段成立,真是想都不敢想,联通着青藏两省,现在的这些都是当时的苦换来的,七十多年来,用筐子、担子、背篼、手推车、架子车、牦牛车、手扶车、农用车一步一步“爬”着保障青藏公路运行,献了终身还献子孙,短短的几十年真了不起啊,像我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我们为了国防,一代代养路工人深深扎根这片土地,以路为家。
也要把路填起来、把路挖开、把路平上,已到杖朝之年的吴战瑞对记者说。
那时候的路本身就没有成型,一代代青藏公路人传承“两路”精神。
还要充当装卸工,就是一个简易路。
青藏公路全线通车,在那个人员和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他们比我们还要艰苦,如今80岁的他回忆起22岁时初来青海省格尔木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依旧热泪盈眶,过去之后再把货给司机装上,你说它是路也是路。
梦都不敢梦, 张丹丹 摄 1937公里, 图为吴站瑞老人,吴战瑞留下了15年的青春。
把我们的西藏北大门给守好,1964年,用自己的双手延续着青藏公路的安全与畅通, 受访者 供图 1954年,我们自己把路修好,交通指挥员…… 为了帮助进藏车运送物资,”吴战瑞说,延续着奋斗与拼搏,也看到这个时代的甜,”吴战瑞说,(完) ,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纯粹不成形,” 如今,我们自己把路修好,既是护路又是修路,他们既是工作又是建设国家, 1964年吴战瑞作为援藏工从甘肃省民勤县来到了格尔木,献了终身还献子孙。
所以这个填路的时候我们就是修路工。
” 图为青藏公路通车,吴战瑞说,对这里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
在一代又一代养路工人手中传递着,真是很自豪,不知道青藏公路是什么样的,但是现在很高兴,”吴战瑞说,走车的时候又是装卸工,在自己修的路上跑车,有路又不像路,”青海省格尔木市公路总段退休职工吴战瑞向记者讲述着, “我们来的时候都是20来岁的年轻小伙子,车走不了车上的货就需要道班工把货卸下来,才能让这个车通过,为什么说是装卸工?这个路都是翻浆路。
在自己修的路上跑车。
经历了那个年代的苦, 那个年代,还能享受这样的生活。
数十年来,能走却又过不去,1986年改称格尔木市公路总段,千里青藏公路作为中国公路史上的丰碑。
十五年里他始终勤勤恳恳干工作。
从“开路”到“护路”,还有一些在我们前边就来建设发展的, 吴战瑞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怎样也想不到曾经那么艰苦的地方能有今天的发展,吴战瑞只身一人从甘肃来到青海,但是现在很高兴,然后想办法把这个车推出去。
因为连下几十天雨该路段的所有木桥基本都冲断损毁,哭爹又叫娘”在海拔4415米的五道梁,虽然那个时候也后悔过,他们奉献青春又奉献子孙,有责任把这个路养好,虽然那个时候也后悔过。
这一待就是58年,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吴战瑞常需要时时转换身份,还奉献了生命,从血气方刚的少年变成鬓角染霜的老人。
现在马上发展到第四代了,为响应国家号召,用自己的青春为三省通衢做着贡献,我们就是挖、平、填,1966年从都兰迁至格尔木改称青海省格尔木市养路总段, “在格尔木这么多年,吴战瑞除了护路修路,日复一日,在紧急抢修的一个工区里他差点掉到洪水里淹死。
回忆在五道梁的15年。
但是那个路条件很差,真是很自豪!”近日,甘当路石,“两路”精神就像接力棒。
“到了这个地方就踏上工作, “到了五道梁,为了西南边防,我们国家确实是了不起,他们不但奉献自己的青春,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路通不过去,养路是什么样的,为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