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特殊的“绣娘”登上了热搜——在故宫,有一个织绣文物修复团队,5名成员全是女性。她们不仅要掌握文物修复知识,还要熟悉各类织绣工艺技法。从2005年至今,她们已修复文物百余件,不过仍有大量文物在“排队”等待她们修复。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类似的文物修复师团队还有很多,他们根据各自专长领域的不同,针对各类文物的折损状况进行修复,获得了“文物医生”的美誉。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和报道的走红,文物修复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被公众熟悉和关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很多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的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维护和修复。然而,与正常的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
与修复一般器物的时间以小时、天来计算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漫长的修复周期,考验的是文物修复师甘愿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一件文物能够在展示台上接受公众参观,离不开文物修复团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文物修复团队不仅有“老师傅”,还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文物修复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历史的维度看,很多文物存留于世的生命周期,要远远超过人的生命。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能让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流传下去。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在故宫文物医院,使用X射线、CT技术探伤已成常规操作,这不仅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的裂隙。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如虎添翼,工作效率显著提升。更多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于文物修复,显著延续了文物的生命。
精湛的文物修复技术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文物修复理念。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为了当代,也是为了后代能够欣赏文物。因此,保护与修复要坚持“最小干预度”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文物修复师也是在保留文物“残缺的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存难免损耗和遗失。简单地说,文物修复正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当下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是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