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涉及革命老区脱贫致富、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也提出面上的工作要求。
有挂牌督战任务的7个省区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如今,未摘帽县里,一批贫困村有序出列、脱贫摘帽,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结合上述主题,本报记者与这些脱贫村的致富带头人展开对话,期望从他们朴实的话语中,找到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成功密码。
找准路子
一起奔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不完整的。镇原县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是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一个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村子,怎样脱贫致富?
甘肃镇原县南川乡东王村养牛大户朱忠辉:我们村在塬上,山大沟深。2200多人,虽然人均3亩地,但塬高水少无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饭。
年轻时,我到工地打工学艺,后来自己当工头。2014年,我开始转行养牛。一是因为当地农村的房子改扩建得差不多了,生意少;二是因为上了年纪,干不动。
最开始,对于怎么养牛我心里也犯怵,就买了不少书,边学边养。一路琢磨下来,养殖规模越搞越大,现在56头。看到能赚钱,不少乡亲找来请教技术。在党委政府帮助下,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现有76头牛,20头是帮家里没劳动力的贫困户代养的。有贫困户把到户产业资金入股,每年保底分红1000元。有的把土地给合作社种饲草,每年领取流转费。
现在,村里有70多户贫困户跟着我养牛。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销售防疫药品和饲料。到了销售季,还帮助散养户联系客商、谈价格。
目前看,效益不错。一头基础母牛,能卖2万元;一头1500斤左右的育肥牛,能卖2.3万元。以前,乡亲们最多养一头两头,现在养5头以上、20头以下的已经有30多户。村里牛存栏量已经将近1000头,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
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要找准路子,一定能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
(人民日报记者付文采访整理)
生态底色
荒山变茶园
绿色,贵州的发展底色。脱贫,要打赢的硬仗。怎样结合“十三五”发展目标,在补短板的过程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贵州雾翠茗香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谭正义:我的老家纳雍县骔岭镇坪箐村,是高寒山区,种地没产量,没有像样的产业,曾经很是贫困。为了找出路,我曾到外面做煤矿生意,几年下来挣了些钱。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得知政府推广高山生态有机茶,我决定返乡把村里6900亩荒山种上茶树。许多贵州人知道,海拔800米到1000米很适合种茶树。但超过2000米,还能正常生长吗?能种出好茶吗?当年我就把荒山盘了下来,买了两台挖掘机,开始平整土地,挖沟铺垦,差不多一年时间才收拾好。
“山高一丈,水冷三分”,高海拔的荒山,冬天有长达3个月的凝冻,茶树很难存活。连续试验了3年,成活率都不到10%。后来,我尝试在低海拔地区育苗,再移栽,过了一个冬天,茶苗挺了过来。
最大的难题解决了!我请人到周边乡镇搜集农家肥,人背马驮运上山,临时撑一下。接着,在山脚建养殖场,这样一来,茶园锄的草可做成饲料,养殖场产生的沼液,既能发电,又能当茶树的肥料。
有了产业,村民有活干有钱挣。现在基地大概有200个工人,全是附近的贫困户,工资一天80到100元不等,年均增收1万多元。
眼下,荒山已成茶园,因为独特的气候,茶树长出的叶片透亮,鲜美味醇,我准备主打高山云雾有机茶这个品牌。茶种到哪里,花开到哪里,观光步道就延伸到哪里,朝茶旅融合发展,帮助更多人致富奔小康。
(人民日报记者苏滨采访整理)
大家来帮
我也得使劲
20多年来,闽宁协作拓展到两地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协作。如何用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各类资源,带动当地贫困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