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坡,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洞穴协会理事长。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专业,1982年7月至2020年7月一直在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工作,主持和参加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四部,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获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5次。组织和参加了近千个洞穴的考察,包括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的考察。
257.4公里有多长?从贵州遵义到重庆248公里,驾车大约3小时,步行大约68小时。那如果在漆黑而充满未知的洞穴里,探测完257.4公里需要多久?答案是32年。
李坡,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洞穴协会理事长。他和队友一起,用32年,书写了贵州省绥阳县双河洞——亚洲第一长洞的探测传奇,成就了双河洞“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的美名。
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溶洞景观比比皆是。
32年来,正是李坡和队友一次次的洞穴探险和科考,才让世人得以领略越来越多的溶洞奇观。
科考不停歇,奇迹不中断。这或许就是洞穴探险的魅力所在,李坡乐在其中。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本能”
“凡世间奇险瑰丽之观,常在险处。”生活在明朝的徐霞客,常常被视为中国洞穴探险第一人。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让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洞穴探险的记载。
洞穴探险,专业人士口中的探洞。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大量的洞穴被开发,一批洞穴探险爱好者,追随着徐霞客的脚步,体验洞穴探险的奇趣。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从南京大学地貌专业毕业的李坡,被分配到了贵州科学院。
经常有人问李坡:探洞的意义何在?
“意义大着呢,洞穴在半封闭状态下的沉积物保存了大量地质历史时期的信息,对于研究新构造运动、气侯和生态环境变化等有重要作用。同时,洞穴的特殊环境,有许多动物新种有待被发现,是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李坡说。
例如,在双河洞探测中发现的地下梯田、洞穴瀑布、卷曲石、石膏晶花等地质奇迹和大量洞穴生物化石、洞穴活体生物,就为洞穴地质、生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李坡坦言,一开始没有经费,探洞进行得断断续续。“当时国家穷,对搞洞穴这块也不是很重视,经费上比较困难。”
然而,纵然困难重重,对于李坡来说,探洞却有无穷的魅力。中国有个成语叫“别有洞天”,洞中确实另有一番天地。他说,每次探洞时,进入那神奇的地下世界,就会有“置身浩瀚空间之感”,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的地下美景、貌似进入绝境又突然峰回路转的奇妙旅程,无不让他心驰神往。
在李坡看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对地表几乎已无所不知,然而地底和海底仍是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本能,洞穴的神秘感和人类的好奇心,促使全世界的洞穴探险家们进入到神奇世界中。”他说。
当然,探洞不同于一般的探险,往往带有科考性质,探洞之前要分析和预判,探洞时还必须测量并搜集数据。这些,都为洞穴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揭开亚洲第一长洞神秘面纱
至今,李坡组织和参加了近千个洞穴的探测,但最让他得意的,还是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
位于贵州省绥阳县温泉镇的双河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洞内景色瑰丽奇绝。早在100多年前,便有双河洞附近居民偶尔进入洞穴采炼硝矿,他们的足迹虽未深入,但也算是双河洞探测的先行者。
1988年,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对双河洞进行首次测量,长度为11.9公里。李坡说,对于洞穴长度的测量并非靠估算,而是要实际到达洞穴点,靠人“钻”通的长度才算是洞穴的真正长度。
当时国内测量仪器不发达,只能利用传统工具进行测量,效率很低。李坡回忆,每次最多能携带50米的皮尺,一尺一尺地量。特别是下竖井时,多用绳梯或楼梯,下个十来米就已经是了不得的高度了。
探洞之艰辛,让李坡至今记忆犹新。带点干粮和保暖物品,直接住在探测点附近。天为被,地为床,一扎进洞穴就是好几天。
经过多年的辛勤探测,双河洞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不断噌噌噌地“长”。
2004年,双河洞获批为贵州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双河洞揭碑开园,那时候,双河洞测量长度达到了70.5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