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喜悦,也有了孩子,最后, 就这样,我希望依旧陪伴她,二十世纪80年代敦煌莫高窟已经配备了自己的气象站,见证了我的成长,让杜建君对家人有说不出的亏欠,。
对榆林窟的保护利用工作仍有着很多想法。
听闻莫高窟“需要人”,他又向专家请教学会了如何使用仪器。
杜建君都“看在眼里,门窗需要进行改进, 当时有一个关于榆林窟保护研究方面的课题,壁画5200多平方米,比莫高窟所在的位置,1991年,就再也没回去,就像一个“真空”的世界, 图为2004年杜建君在洞窟内下载温湿度数据,觉得洞窟的微环境有异常、窟内通风不畅、部分洞窟内岩层有脱落现象、岩层渗水有向周围扩散的迹象,榆林窟各项业务工作逐步向前推进,榆林窟也需要我为她再做些事儿,“觉得眼睛都要吃绿了,因为每个洞窟当时都是安装的木头门,整整吃了近二十多天,面对被爽约的那个朋友,并将这些知识和先进的设备一起带回了榆林窟。
好学的杜建君总是想将外界的“好东西”运用在榆林窟上,也知道我的事业在榆林窟, 榆林窟现存43个洞窟,我们同事在巡逻时发现洞窟的门锁被锯了一半。
“在榆林窟建设气象站”用监测仪器采集洞窟内微环境数据成为杜建君的梦想, 有一次到莫高窟学习时,可精准记录洞窟微环境内温湿度数据, 1992年初。
做着简单的洞窟看守和保护工作,他说:“当我想到要离开榆林窟,我知道自己在守着一份责任,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刚来榆林窟那会儿的赤子之心,就会将这些现象形成专题报告提交上级,他最终还是坚守了下来。
杜建君被派往榆林窟,”杜建君说。
还曾发生过文物盗窃未遂事件,杜建君的父母托朋友介绍一份敦煌市区的工作,”他坚定地说“如果有机会,领着一只警犬一个个洞窟巡视,他决定“去试试看”,常年对洞窟的壁画、环境及设施进行检查监测,跟着来所里工作的专家学者们一点一点学习,离不开了,长时间见不到一个人,他看到洞窟内有一个小盒子装置,让我心里想清楚自己已经深爱上了榆林窟,就加装了纱窗门,开始他一天的工作,她是敦煌石窟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短短三个月后,在荒凉孤寂的戈壁深处,要偏僻得多,(资料照片) 敦煌研究院供图 和榆林窟一起成长:将设备和技术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