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便利共享 增进民生福祉——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一年
[综合篇] “长三角人”共画民生“幸福圈”
235213670人,这是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常住人口数量。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离不开人的一体化。有调查显示,让“长三角人”最在意的,是公共服务一体化,除了行政审批一体化外,大家对交通出行、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一体化尤为关注,期待也更为迫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可以明显感觉到,民生“幸福圈”漾出一圈又一圈,共享步伐不断加快。
清晨,一列“早七点”动车,为穿梭在南京、马鞍山两地之间的人们拉开“同城生活”的序幕。200公里外,每天400多趟往返于上海与苏州的“复兴号”,以及上海地铁11号线,同样承载着几十万人的“双城生活”。
资源共享,
“来来往往”便利可感
5月15日上午,浙江省嘉善县第二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里人头攒动,不少本地居民正拿着社保卡排队挂号取药,钱洁也是其中一员。
钱洁家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在嘉善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因为工作原因常年吴江、嘉善两地跑,以往在嘉善看病,不仅要提前通过线上、电话或者医保办事窗口等在吴江进行异地就医备案,还得先自行缴费、然后在工作日回到吴江报销。“现在这些手续都不需要了,可以直接在嘉善的医院刷医保卡,就和在吴江看病一样方便。”目前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共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已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覆盖三地参保人员230万,实现异地就医免备案,基本医疗广覆盖。
“健康长三角”建设,医疗和养老“一样都不能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江苏、安徽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4%,浙江达到13.3%,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这代表着长三角地区整体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事实上,长三角养老服务水平已经比较靠前,省市之间的养老地理界限正被逐步打破,不断促进区域养老资源共享。
1月5日,“2021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沪苏浙皖民政部门将2021年确定为“长三角养老深化合作年”,明确“5+5”十项任务。长三角地区已有20个城市、57家机构的25698张床位跨区域开放;长三角首个跨行政区康养政策协同试验区“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已正式启动。
除了医疗和养老,来来往往中,“长三角人”交通出行越来越便利,文化旅游越来越舒心,就读就业选择更多、前景更广。
信息聚合,
“朋友圈”持续更新
通过一个二维码,“长三角人”即可在不同城市间的交通、医疗、旅游等多个领域畅通无阻。一码通行,“亮码”如今已成为“长三角人”的标准动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人流、物流、商流的畅通成为难题,“来来往往”被阻断,人口流动频次高、经济联系密切的长三角地区颇受影响。“2月4日提出任务,2月7日即上线试运行,2月10日面向全区运行,随后用了不到7天时间,余杭绿码升级为杭州健康码,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健康码。”在第五届网络新“枫桥经验”论坛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委办公室副主任、余杭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陶奇自豪地说。
告别“一卡(码)一用、卡多码多”,迎来“一码通域、服务共享”。2019年11月11日,长三角数字一体化“一码通域”座谈会在合肥市召开,长三角城市15家数据资源部门与相关单位参会并确立了“一码通域”初步方案。会上形成共识——“一码通域”体系要实现长三角城市间居民数字身份互认,逐步实现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的打通,为长三角区域内居民提供跨城跨行业服务,提升“长三角人”幸福感。如今,各地正加速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码通域”长三角“朋友圈”持续更新。
2019年5月,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正式开通运行,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实现首批51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截至2020年底,长三角已实现104个政务服务事项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开通550个专窗办理点,6类交通运输电子证照和驾驶证、行驶证电子证照实现互认应用。
如今,信息聚合让长三角城市间居民数字身份互认,逐步实现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的打通,为“长三角人”提供跨城跨行业服务。
破壁融通,
“无界之圈”有容乃大
从“珠三角”到“京津冀”再到“长三角”,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烦恼,但有一个烦恼是共性的——行政区划壁垒。
如何“破壁”?敢闯敢试的长三角给出答案——